今天,各参赛队将在500米城市冲刺赛中角逐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山东队队员在4.2公里追逐赛夺冠后兴奋地将各自的奖牌挂在教练身上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昌平路桥苏河岸线银杏渐黄,市民在秋色中赏景观赛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上艇”吸引了苏州河沿岸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赛艇从波光粼粼的苏州河上划过,与两岸建筑相映成画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4.2公里追逐赛起点处,十几艘快艇集结,准备一决高下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选手们划桨穿越苏州河一座座桥,一个个弯 杨建正 摄
赛艇在苏州河的碧波中奋勇向前
参赛选手你争我赶,激起浪花飞溅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秋日的金色阳光下,站在苏州河赛道途经的各座桥梁向下望去,一条条颇具特色的赛艇、一个个身着各式比赛服的身影,在清澈的河面上宛如一手手妙笔丹青,勾勒出或充满激情与气势、或带着决心与勇气的轮廓。
本报记者 陆玮鑫
对于不常到上海的朋友而言,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大体停留在顾嘉辉留下的经典四字——浪奔,浪流。但若在这个周末来到苏州河畔,就会知晓在这座国际大都市,不但能看到大浪翻涌的豪情,也能目睹微波粼粼的温柔——进入第二年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在秋日的金色阳光下,于申城的母亲河上,展开一幅美丽的画卷。
若“天青色等烟雨”是方文山给《青花瓷》的浪漫,苏州河清澈的涓涓细流,便是这座城市给“上艇”这幅画卷绘上的底色。百舸争流勇争先的竞技精神,让这条饱经风雨的河流,多了几分壮志雄心;而沿岸那无数关切的眼神、比赛艇划过后留下的余波荡漾和冲过终点后队友、对手间的拥抱、安慰与鼓励,则展现着申城母亲河独特的温婉与慈爱。比赛总有胜负,但比结果更珍贵的,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感受到上海,感受到苏州河的气质与魅力。对参赛者而言,每年的“上艇”之旅,如同五月天《好好》歌词的改编:我划着苏州河上的波涛,感受属于上海的美好。
属于“上艇”的诗情画意,不可能只靠特别的底色,合适的点缀,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主看台对岸的俱乐部选手候场区,便是为“画卷”上色的“专属区域”。
“你们这队服看着挺漂亮。”“今年新做的,去年的颜色淡了些,今年加了颜色,有个性,比赛中更显眼,照片视频里出来的效果也好。”与其他区域的清澈淡然不同,候场区内可谓“百花齐放”。与去年相比,今年“上艇”多了些特别的色彩,从选手服装到赛艇涂装,许多俱乐部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你看,谁说“上艇”的画卷总是免不了浓重的竞争性,张国荣早就唱出过不同的观点:“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上艇”的画卷中的每个元素,都能找到自身与众不同的亮点。
好的画师能够将淡然与浓烈巧妙结合,在苏州河上“画”出的“上艇”,便是其中的典型。从那些略显黯淡的桥洞下穿过,重新迎来光明的过程,更好似人生经历,有时起有时落,但当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能迎来属于你的天。
秋日的微风中,那一笔笔由参赛者用拼搏、勇敢和坚韧绘出的轮廓,在外白渡桥的终点线前汇聚起来,共同为这幅在苏州河上延展开来的画卷添上点睛之笔。从静安国际中心水域出发,到临近外白渡桥的终点,4.2公里的赛道内外,参赛者、赛事方、观众和各类工作人员,无一例外都是“上艇”画卷的创作者。或许,在每年赛事落幕时,人们的心情会好似在画卷上敲下专属印章,多少有些不舍,但只要苏州河的温婉不变,“上艇”的精彩不变,这幅美丽的画卷依然能在来年再度绘制时,散发出全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