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刚刚照亮了“四叶草”,一个个红色的身影就和太阳一起“点亮”了这座进博会会场。进博第五年,5.0版“小叶子”们来了!来自全市40所高校的3591名会期志愿者开启了他们的服务之旅。
新闻中心内,东华大学大三男生胡凯悦和几个伙伴的口罩上,印上了一枚特别的印章,“四叶草”的图案中,写着一个大大的“5”。这枚印章是他自己设计和篆刻的。他说,初中美术课上和篆刻的一次“偶遇”,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一枚枚印章,成为他留给自己或者赠予朋友最好的礼物。今年变身“小叶子”,他同样希望用篆刻的形式留下美好,也作为一份青春纪念。
“可以接触不同的领域,拓宽自己视野,还能结交更多朋友。”胡凯悦说,成为一名志愿者让他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庆祝东华大学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中,他参与外景直播辅助工作;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他又成为了宿舍楼层“层长”。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得知自己这次在新闻中心工作,他还设计了一枚记者节印章,准备给记者们一个惊喜。
团市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和胡凯悦一样,很多同学一日“志愿者”,永有志愿情。3591片“小叶子”中,参加过往届进博会志愿服务的共409人,近8成“小叶子”有过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经历。上海交通大学的100名“小叶子”中,包含从大一到博二的各年级学生,其中不乏学业工作“双肩挑”的学生辅导员、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的公益达人和文武全才的“斜杠青年”。
复旦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复旦大学2019级外文学院本科生黄一夏在大学期间参与过11次志愿服务,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上一届进博会,她是翻译组志愿者;本届进博会,她担任“小叶子”体验官。黄一夏表示,初次参与是出于好奇,再次参与是出于成长与责任。巧的是,复旦“小叶子”们的带队老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康令就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担任礼宾官的“小白菜”。“世博会的服务经历对学生工作和行政工作都有巨大启发和帮助。”陈康令说,今年,他带领复旦“小叶子”们服务进博,希望能把学术研究与志愿服务更好结合。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