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以来,线下出席论坛的海外顶尖奖项得主人数最多的一届盛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这番话,让人兴奋,更让人期待。
秋色正美,丹桂正香。“最强大脑”与上海的秋日之约,如期而至。五年前,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首次造访申城,理性的科学之声让人深深沉醉;五年来,科创热土一次次拥科学入怀。“科学向新,共创未来”,再次出发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迎来了远方的新老朋友。
“新朋友”要属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的两位获得者迈克尔·I·乔丹和迪尔克·格尔利希了。前者被称为国际人工智能泰斗、机器学习奠基人,他在机器学习领域工作近30年,是真正将机器学习用于特定主题模型,如文本分析、图像分析的开创者之一;后者任职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是蛋白质研究领域公认的执牛耳者。
顶科协奖,鼓励更多人在科学领域做更多“难而正确”的事情。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同样来沪赴秋日之约。他说,我参与过其他奖项的委员会,也是很多大奖获奖人,很多重要大奖总是重复颁给那些已得到认可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些奖项,努力去寻找那些做出真正重大的成果但却未得到认可的人——这或许是对“新朋友”们最好的肯定。
两度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巴里·夏普莱斯则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老朋友”了。夏普莱斯是诺贝尔化学奖121年历史上第二位两次获奖的科学家。21年前,凭借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贡献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后,夏普莱斯开拓了一个全新领域——点击化学,这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化学,化学反应迅速且不会产生多余的副产物。因此,他也被称为“点击化学之父”。
首届和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夏普莱斯都在滴水湖畔分享了他对科学的见解,在这位大师看来,没有什么比沉浸于学术更美妙的事情了。参加多届论坛,他三句话不离化学的形象,也让人忍俊不禁——无论和他聊什么话题,他都能再“绕”回化学。
或许,公众看不懂天书般的科学术语,但一定能听懂科学开放、协作、传承的热切呼声。新老朋友的做客,都将增强和中国学术界的纽带关系。“最强大脑”的切身感受,也是为上海科创“朋友圈”的最有力点赞。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通过新民手绘,来走近三位顶尖科学家的非凡人生吧!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获得者
迈克尔·I·乔丹
MichaelI.Jordan
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统计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生物系统与计算生物学、控制、智能系统和机器人、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因“对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作出了根本性贡献”获首届顶科协奖。
他是“机器学习”领域的迈克尔·乔丹,被坊间称作人工智能领域“根目录级”人物。
他在机器学习、概率学、统计学以及图模型这四者间建立联系。
他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卓越的创新人才。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迪尔克·格尔利希
Dirk Görlich
德国生物化学家,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科学成员、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内运输、核孔复合体、输入蛋白和外输蛋白、内在无序蛋白和相分离、重组抗体。因“对于蛋白质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运输的机理及其选择性的关键发现”获首届顶科协奖。
他彻底改变了蛋白质转运研究领域,开辟了细胞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
他第一个发现了关键转运蛋白负责识别核蛋白上的信号并产生相互作用。
他发现组成转运通道的孔蛋白间还存在微弱作用,形成一种类似于果冻的凝胶状物质。
2001年、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巴里·夏普莱斯
K.Barry Sharpless
1941年出生于美国。1968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W.M.Keck教授,以在立体选择性反应和点击化学方面的工作而闻名。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今年因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成为诺贝尔化学奖121年历史上第二位两次获奖的科学家。
2001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巴里·夏普莱斯“预告”了二度获奖的新兴领域:点击化学。
当年,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点击化学”可以想象成汽车座椅的安全带,只有预定的搭扣可以连接对应的接口。
策划:沈敏岚 朱晓昆
手绘:邵晓艳
文案:郜阳
编辑:钱滢(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