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深耕“机器学习”的问题解决者 为科学而“燃烧”是莫大的幸福
第14版: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22-11-06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得者

深耕“机器学习”的问题解决者

迈克尔·I·乔丹:

“很高兴来到上海,我曾多次造访这座城市,这儿是我喜爱的中国城市之一。我希望能够多来中国!”

提起“迈克尔·乔丹”,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位NBA巨星,但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也有一位“封神”级别的“迈克尔·乔丹”。

因“对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作出了根本性贡献”,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迈克尔·I·乔丹成为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的获得者,应邀来到上海出席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并在今天参加颁奖典礼。

乔丹教授称自己是位“问题解决者”,聊起深耕的机器学习领域,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因原创性贡献而获奖

你也许无法准确描述机器学习以及相关的概率学、统计学、贝叶斯网络等专有名词,但你一定会高频率使用的是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人脸识别分析、电子商务平台等应用,也很可能会为自动驾驶汽车和当前眼花缭乱的人工智能各类应用所着迷。

而所有这些应用的底层逻辑,都离不开迈克尔·I·乔丹教授在机器学习领域近40年的深耕和奠定的理论基础。也正是由于乔丹教授的原创性贡献,他当仁不让独得奖项。

“第一通电话打来的时候,我正在和学生讨论研究进展。来电显示是罗杰·科恩伯格,我了解他,是生物化学领域的大牛。可他为什么要给我打电话呢?”乔丹教授的回忆让现场笑声一片。他告诉科恩伯格教授,自己正在工作,学生很重要,请他稍候。

第二通电话过了很久才来,迈克尔·I·乔丹抱歉地询问,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科恩伯格教授的回答是:“不,是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打来电话时,科恩伯格的身份不仅仅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也是顶科协奖管理委员会兼评审委员会主席。

“我收到了百余封祝贺的邮件!对我而言,获得顶科协奖会带来新的互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与更多的学生、与政府官员。”乔丹教授告诉记者,“当我更深入了解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后,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它,它把世界顶尖科学家聚集在一起举办论坛,WLA同样关注教育——这太重要了!”

教授严肃地说,自己获得的是“智能科学或数学奖”,而诺贝尔奖中,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消失”近百年了。“顶科协奖能关注到这个领域非常棒,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这门学科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它与物理、化学是一样重要的。”乔丹教授表示。

每隔50年出现新工程学科

“大约每隔50年就会出现一门新的工程学科。”迈克尔·I·乔丹举例说,20世纪40年代,从量子力学和流体力学中发展出化学工程学科,这使得设计和建造大规模生产化学产品的工厂成为可能;而电子工程诞生于50年前,该学科以电磁学为基础,实现了向城市和乡村输送电力并提供照明。

“我们即将见证一个新的工程学科的出现——这个学科基于智能科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但其目标是基于数据而建设一个新型世界。”乔丹教授解释,“这一学科基于全球网络和数据流,为商业、医疗、交通和娱乐产业提供强大支持。这将是第一个围绕人类偏好、价值观和决策的工程领域。”

教授同样谈到了数据侵犯隐私这一热门话题。“不应该有绝对隐私或绝对缺乏隐私,它应该在中间的一个点上,人们应该有所控制。”他做出旋转按钮的样子,停留在左边,摇头;停留在右边,摇头;最后停在了中间。他认为,人们应该能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数据,并从中受益。

“如果你想要我的医疗数据,抱歉我并不乐意公开发表,但如果你是一位医生,正在研究我们家族遗传的疾病,需要我提供自己的医疗数据,那当然没问题。”他打比方说。

乔丹教授介绍,当前他正从微观经济学中寻找突破,并从受过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训练的科学家的角度来看待微观经济学的问题。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立足于三大任务: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这让乔丹教授非常惊喜——这些使命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愿景惊人一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同样基于基础科学,自然也能够吸引年轻人;也仍同早期工程领域一样,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走向繁荣并实现愿景。”

勇于探索不同领域

你想不到吧?这位被坊间称作是人工智能领域“根目录级”人物的科学家,直到而立之年才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学过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法语。“我清晰地记得,到了30岁的时候,我发现我喜欢数学,我想投身计算机科学——这条道路逐渐变得清晰。”

因此,迈克尔·I·乔丹也给年轻人提出建议,在找到你们确定想要深耕的方向前,请勇于探索不同领域。

乔丹教授说,自己不喜欢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让他们提出问题。他的团队会召开讨论会,大家分享新的想法,而他作为前辈会告诉学生们这些想法的可及性。

对于准备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学子们,这位前辈也有话说。“首先,别忘了数学,数学仍是很多研究的基础;其次,你必须每天学习新的东西,不同想法和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意味着会有新事物的产生;还有就是,多读书,做一个有深度的人。”

本报记者 郜阳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