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
民众呼吁立即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环保组织呼吁落实《巴黎协定》控温目标
COP27会场主入口 本版图片GJ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6日至18日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办。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大会旨在团结各方,聚焦“落实”,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从南非、巴基斯坦的滔天洪水,到席卷欧洲各国的罕见热浪,再到美国、法国的历史性干旱……这一年来,全球各地历经了多种极端天气。但各国却又因能源、金融等危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分了心。
极端天气叠加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这次大会是否会带来新希望?
攸关生存问题
为迎接气候大会的到来,埃及外交部大楼亮起了“COP27”字样的灯。对于非洲国家而言,它们急切需要一盏明灯,去照亮解决气候变化难题的道路。
“这是第五次在非洲举行气候大会。”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非洲多国政府希望大会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气候变化已经对非洲造成了严重影响。”
西班牙《阿贝赛报》称,无论从环境还是社会角度出发,非洲都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大陆之一,但矛盾的是,它也是历史积累碳排放最少的大陆之一。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这次大会必须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与破坏采取切实行动。对许多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而言,这还是一个攸关生存的问题。
命运相似的还有太平洋岛国。联合国报告显示,过去50年来,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太平洋岛国约2660万人造成影响。未来,太平洋岛国每年可能因气候灾害遭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巴巴多斯总理米娅·莫特利曾发出“悲鸣”,称“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就等于是判了他们死刑”。瓦努阿图外交部前部长雷根瓦努呼吁,发达国家不能再无视发展中国家因气候变化而承受的损失和危害。
气候融资依旧是本届大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分析人士比喻为“从未离开谈判间的大象”。埃及首席气候谈判代表纳斯尔表示,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未能兑现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的承诺,这是一种倒退。
欧洲左右摇摆
去或不去气候大会,对英国新任首相苏纳克来说,是个问题。此前,苏纳克以“国内事务紧迫”为由决定放弃此次埃及之行。可没过几天,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大反转。11月2日,苏纳克改口称将出席气候大会。“如果不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就不会有长久繁荣。”
外界分析,苏纳克的转变与外界的压力不无关系。英国反对党工党称,主办了2021年气候大会的英国缺席今年的大会是“气候领导力的巨大失败”。
苏纳克的犹疑摆在了明面上。而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个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左右摇摆的欧洲。很长时间以来,欧洲被称为经济绿色转型的“领头羊”,还将气候变化目标写入了法律。但受俄乌冲突影响,欧洲陷入能源供应紧张、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的窘境。一些欧洲国家将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但这样做将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
德国、意大利、荷兰、希腊、匈牙利等国宣布重新开放已关闭的电厂、延长燃煤电厂使用寿命以及取消燃煤使用时间上限的计划。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2年前六个月,欧盟国家的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了10%,在即将到来的冬天,煤炭需求量还将继续上升。
不过,欧洲也并非只寄望于化石燃料。一份新计划显示,在2030年欧盟会将可再生能源份额从40%提升至45%。
中国积极行动
尽管应对气候变化“道阻且长”,但仍有很多国家怀揣“行则将至”的信念。
11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方将派高级代表团出席气候大会,同各方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会议取得全面、积极、平衡成果。本次大会中,中方将在落实制度规则、聚焦落实承诺和强化务实行动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多年来,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同时,中国还尽己所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气候报告显示,各国当前的承诺远不足以避免灾难性的全球变暖,全球到本世纪末将升温2.5℃左右,无法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国际社会希望各方能够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本报记者 王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