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报记者 毛丽君
嘉善姚庄银水庙村村民郁彩明是个摄影爱好者,当他在家门口的湖荡边散步发现飞鸟越来越多时,便把镜头对准了这些“新朋友”。祥符荡、长白荡、太浦河……3年来,他用照片记录了这片水域上发生的变化。
“我数了数,大概拍到了60多种水鸟,很多不认识的,就自己买了书研究,比如这个水雉,就是新出现的。”而更让郁彩明欣喜的是,今年夏天他在水边拍到了萤火虫,“小时候常看到萤火虫,后来就不见了,现在又出现了”。一簇簇发光的萤火虫,在照片里或留下星点,或变成光带,宛若夏夜的星空。又见萤火虫,郁彩明知道,水变好了。
从新经济到新模式,从新风景到新常态,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三周年现场会举行之际,记者实地走访青吴嘉,在特别的时间点,遇见特别的“一田三新”。一个个新崛起的地标、一次次新领域的探索,都在这片生态底色越擦越亮的试验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圩田水文章
在距离长三角原点不远处,示范区地标水乡客厅蓝环工程青浦区先导段800米和江南圩田一期展示园已率先完工。夏去冬来,近5个月的施工,似乎并没有给这片土地带来太多肉眼可见的变化,但就如昔日水田里插下的秧苗如今已长成一片金黄,耕耘的收获总会如期而至。
“跟‘630’开工的时候相比,好像表面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事实上我们很多工程都做在水下。和传统的圩水最大的不同,这里的水清澈见底。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我们现在已经达到可以锦鳞游泳的程度了。”漫步在被格桑花、矢车菊的包围稻田边,“丰收稻厅”的景观一览无余,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副部长刘群星指着圩田内的水域说。
生态调蓄塘、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展示园里,田埂圩水的循环治理,既有现代科技手段,也保留了传统治水理水的思维,通过五个连通的池塘,构建起圩田内的水循环系统,利用水底的生物和微生物,天然无污染地对水质进行优化。
在这里,蓝环纵横的水系早已和江南圩田的肌理融合在一起。清可见底的雪落漾,蜿蜒的木栈道,休憩的小亭子,不期而遇的太阳雨,没有芦花的季节,却偶遇了“芦花飞雪”,背景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
11月14日,蓝环嘉善段一期工程开工,示范区进入第4个建设年,“水乡客厅最精彩的篇章”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产业新动能
占地1198亩,总投资120亿元,从拿证到开工,仅用了23天,对于像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这么大规模和体量的项目,是史无前例的。如今,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工,说起为了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开过的140多场协调会,吴江汾湖高新区科技招商局工作人员刘乙麟仍有些激动。
2019年11月1日,示范区揭牌,2020年3月,吴江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将这个全球单个高端聚酯薄膜行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落子汾湖高新区。选择汾湖,除了政府高效的服务,也和长三角的产业环境息息相关。
“我们主要生产高端聚酯薄膜和工程塑料,长三角周边的产业链很完整,上下游配套企业都在,相关客户群就在周边。”江苏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鞠金虎说,示范区建设为企业的人才引进、研发团队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越来越便捷的交通,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优势。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将在今年底全部封顶,并在吴江设立信息和网络技术学院,实现企业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的协同发展;吴江的英诺赛科半导体项目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华为上海研究所、嘉善立讯等合作,带动在区域内形成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集群;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构建产业平台跨域协作的新通道,已引进产业创新项目金额168亿元。”示范区执委会主任、上海市发改委主任华源说。
圆通国际金融和科技总部等项目正加快开工建设,兰钧新能源、云顶新耀等项目也在加快实施……恒力看到的机遇,很多企业同样看在眼里。据统计,2021年示范区国家高新型企业达2411家,较上年增长31.5%,示范区不断提升的产业创新体系,正激发着更大的发展新动能。
“双碳”新模式
当竹小汇初入眼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发出了惊叹。简单的木结构院落,门前是金黄的稻田,屋后是诗意的生态岛,ins风十足的风能发电机,给院落更添了几分“网红”气质。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打上“零碳聚落”标签的发展“模板”,曾是嘉善祥符荡边一个废弃的小村落。
“右边的智慧农田是生产空间,农民房屋改造的零碳建筑是生活空间,左边的生态岛是生态空间,我们在竹小汇进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综合打造,进行农田降碳、建筑零碳、生态岛固碳的综合‘双碳’试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示范区嘉善片区总工程师沈磊介绍。
以农田为例。在沈磊看来,江南的良田水稻是中国乡村区别于欧洲麦田的标志性作物,约400亩的农田里种植的是“禾香优1号”单季稻,通过技术手段,农田实现了精准灌溉,科学种植,水的灌溉量节约50%,降碳20%。“智慧农田不仅是祥符荡科创聚落的金色底板,也是‘双碳’战略的体现。”
如今,竹小汇成为祥符荡边的一个科学家聚落,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国家生态环保部门土壤中心、环科院等15个团队已入驻,并在此探索低碳生态城区有关技术和方法。农田、建筑、生态岛,“三生空间”零碳打造的试验,为的是在更广阔的区域应用,从竹小汇到祥符荡再到长三角,从单个聚落到园区再到城区,一步步探索中国式零碳城市建设。
这些探索,竹小汇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而沈磊预计,祥符荡区域的推广或许需要20年。“我们会在城市综合研究中,不断进行技术优化,从而探索普适性强、经济实用、可推广可复制可实施的‘双碳’模式。”
生活新常态
嘉善姚庄产黄桃,而这两年沉香村却因为一只橘子火了。“因为‘江’是我们村的大姓,所以我们的橘子叫‘江小橘’。”村民江引娟种了30多年橘子,如今赶上了好时候,“这两年品牌响了,销量也上去了,卖到江苏、上海、安徽的都有。今年橘子不仅产量翻番,品质也比往年好,价格也高了。”
作为示范区美丽村镇建设的重要节点,沉香共同富裕聚落围绕沉香荡、丁栅老集镇,盘活闲置资源,通过建设粮仓美学、共享办公、文艺创作等综合体“蝶变”升级。在这里,“江小橘”等姚庄特色农文旅产品有了展示和推广的平台,青年力量正在回流重聚,老镇也已慢慢“苏醒”。
夕阳西下时,落日的余晖给吴江善湾村描上了金红色的轮廓,这个元荡西岸的自然村已然成为示范区又一个实至名归的“网红打卡点”。作为吴江的乡村振兴“样板间”,“曲水善湾”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将亲子、度假、创意、集市等农文旅功能植入村落,尚未正式投入运营,春晓·水杉居就因一举摘下两个“建筑界奥斯卡”大奖而名声大噪,村民们也因着村子的“变身”而受益。
“日落之前斜阳融在小河里,逛了黄昏市场收获很满意;餐桌摆在开满花的院子里,微微酒意阵阵欢歌笑语……”在示范区,生态价值转换有很多实践的路径,但不论是哪条路,必然是生态友好型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而生活在示范区里的人们,也越来越习惯身边出现的新风景,每个乡村都闪耀着各自的魅力,他们的生活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多彩。
惬意而满足,或许终将成为长三角人生活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