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今日得闲且读书(篆刻) 观艺有感二首 小城故事 我曾惧怕所有的动物 这一刻,该是同频吧 从弄堂乒乓走向世界之巅
第12版:夜光杯 2022-11-18

从弄堂乒乓走向世界之巅

徐寅生

四年一届的上海市运会,很快又要举行了。虽然现在的市运会以青少年为主体,但我和市运会也有颇深的缘分。早在1960年,我就和李富荣、张燮林一起参加过市运会的开幕式表演,在我们之后,从市运会走出的世界冠军又有很多。

我从小打球就是“野路子”,在弄堂里打球没有球台,就在水泥板上用粉笔画框,或者用砖头垒起架子,门板往上一搁,就成了球台。我喜欢找高手对垒,这也就锻炼了我独立思考、自我提高的能力。在场上,我爱琢磨球,看到人家好的技术就回来自学。

正是因为在学生时代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大大小小各类比赛,渐渐地获了一些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航空技工学校就读期间,我代表学生队参加市里比赛,最终获得第三名。虽然不是冠军,但我获得了和全市高手同台竞技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我的乒乓球水平,意义非凡。前不久和张燮林、李富荣聊起当初的青葱岁月,大家都感慨,我们真的是得益于当时上海举办的各类比赛,张燮林得过全市冠军,李富荣则是青少年冠军。那时候,大大小小的乒乓球比赛隔三岔五就举行,最早的市运会还将乒乓球比赛细分到各行各业举行,群众对于乒乓球运动热情高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从全市比赛的赛场历练出来的乒乓球运动员,由此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1956年4月,世乒赛团体赛亚军罗马尼亚队来沪访问,学校老师突然通知我,叫我去市体委报到。当时,市体委想从市工人队、市机关队和学生队中选人组队,代表上海队同罗马尼亚队比赛,这令我受宠若惊。后来我才知道,主张用我的人,认为我的直拍快攻打得比较凶,善于对付横拍削球防守打法,希望我能爆出个冷门。上海市双打冠军陆汉俊执意让出位子,推举我上场比赛,他那番提携年轻后辈的话,令人难忘:“我上场,不过风光一时。但是上海的乒乓球希望,还是在青年人身上。”

后来,我和薛伟初搭档,赢了两场双打比赛。上海市体委启用了新人,让我有机会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一个人有很多个第一次,有的第一次往往会产生最深刻的记忆,甚至会影响和决定这个人的一生。正是这个“第一次”,让我认识到外国选手并不可怕。

我在上海市队待的时间并不长,1959年,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世乒赛——第25届多特蒙德世乒赛。正是那届世乒赛,容国团夺得世界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中获得的第一个冠军。1960年,上海市举办第三届市运会,市体委邀请我参加开幕式,我们6名上海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体育表演,和我对打的是杨瑞华,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尽管我在第一次世乒赛上没有取得好成绩,但看着市运会开幕式上为我加油的观众和运动员,这么热情,让我深深感到,我的乒乓球之路还很长,我必须更努力、更坚持。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揭开了新中国体育的新篇章。我和队友们捧起了中国队历史上的第一座男团冠军奖杯——斯韦思林杯,庄则栋和邱钟惠还分别获得了男女单打冠军。

2014年,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是首次以青少年为参赛主体的市运会,我再次受邀参加开幕式。开幕式邀请了从上海走向世界的老中青三代世界冠军代表,除了我,还有李富荣、张燮林、郑敏之和张德英等乒乓球世界冠军,以及庄泳、乐靖宜、刘翔、王励勤等年轻人,和我们一起登台的,则是上海体育运动“未来之星”。看着孩子们一张张青春的面庞,我总会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代表学生队参加的一场场比赛。

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市运会,我估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这是我们上海体育几十年不变的宗旨——培养新人。一般而言,全市规模的运动会,都是集中比赛制,在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举行,比赛场地也在同一个区域。由于水平高、专业性强,以奥运会项目为主,青年学生鲜有机会参加,群众性项目更不会纳入其中。而上海市运会,时间跨度长,年龄分布广,参赛组别多,项目新颖丰富,给了青少年一片广阔的舞台。举办地也在全市范围多点开花,能让更多老百姓有机会去现场观摩,运动高潮便此起彼伏、一个接一个。

办运动会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人投身体育,提升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是每个人都会走上专业运动员道路,但体育锻炼很好地打磨一个人的心志,无论今后走上什么岗位,都会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亮。等赛程出来,我会尽可能多地去观摩各类赛事,除了老本行乒乓球,网球、篮球、排球我也爱看,青少年们,加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