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金色的呼伦贝尔 和女儿做室友 朱光潜和《新科学》 心中常念老社长 四喜烤麸 养老院来了社工师
第13版:夜光杯 2022-11-18

心中常念老社长

丁法章

今年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新民晚报社原社长赵超构先生逝世30周年。作为他的同事、曾和他面对面办公的一名后生,我打心底里深深崇敬他。30年来,他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他的为民情怀和办报理念,一直在激励着晚报同仁,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人后己

1988年年初,我到《新民晚报》履新的前夕,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陪同我去看望赵超老(晚报同仁对他的尊称)时,这位大我30多岁的著名报人和儒雅长者,虚怀若谷,对我这个后学表示欢迎,并谆谆嘱咐我说:“你在青年报做过总编,对青年工作比较熟悉,希望你来后先把报社青年同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临别的时候,龚部长询问他说:“最近我们拟组团访问香港,您老可否有兴趣参加?”他毫不迟疑地说:“还是让其他同志先去吧!”

赵超老长期居住在虹口区的一间老式公寓内,条件比较简陋,不仅楼梯十分陡峭,上下不便,而且在楼板上走动还会发出阵阵声响,为此组织上曾数次提出为他改善住房,他总是婉言谢绝:“还是先考虑其他同志吧!”

以民为本

人民至上,以民为本,这在赵超老的心中是深深扎了根的。他将《新民晚报》自诩为报春的燕子,要广结善缘,飞入寻常百姓家,衔泥筑巢,呢喃细语,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他曾在《复刊的话》中写道:“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一位老同事觉得这句话中出现两个“百姓”,有重复之嫌,便改成“为国家分忧,与百姓同乐”。文章见报后,赵超老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样一改,含义大不相同。后来出书时,又改了回去。

赵超老之所以不想搬离原住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住处他交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他说:“我只要到家庭附近走一走,上海平民百姓的急难愁盼,就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他对人民性如此看重,那么对党性又如何呢?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让驾驶员去买一份当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旨在通过阅读掌握上级意图,以使报纸宣传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也是他在制定“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16字编辑方针时,之所以把“宣传政策”放在第一位的根本原因。

术有专攻

《新民晚报》是一份历史悠久和影响深广的报纸。在长期的办报生涯中,赵超老所开创的办报理念和生动实践,被誉为中国晚报界的一面旗帜,为全国广大晚报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他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对晚报的定位、特性和功能,作了精准而有说服力的阐释,集中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他强调,晚报要在“晚”字上做文章,充分发挥与日报打“时间差”的优势,凡日报截稿后所发生的国内外要闻,都应在晚报版面上得到反映,以满足广大读者求知的欲望。他还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信息量,扩大覆盖面,让8岁到80岁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能从晚报上读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要注意改进传播艺术,力求在“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上下功夫,秉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提高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使晚报真正成为广大读者朋友喜闻乐见的“灯下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