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3日 星期日
“暴风雨”也不怕 画面里跃动着音符
第7版:文体汇 2022-11-27

“暴风雨”也不怕

“海星之愿”温暖回归

因疫情“搁浅”数月,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海星之愿”项目昨日温暖回归。3场沉浸式戏剧《暴风雨也不怕》(见下图),18名孤独症及谱系儿童,一个难忘的周末。让演员重新感受戏剧的力量的同时,也让孩子闪烁的眼神有了安放,更让他们的家长也得以片刻安宁和休憩。

小小的舞台上,橘黄色的灯光照亮了孩子们的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舞美盒子里,色彩斑斓的鱼游来游去,彩色玻璃纸让世界变得不一样。有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压抑和恐惧,也有森林里突然冒出来的小怪兽……5名演员围绕6名小观众,场面时而温馨、时而热烈、时而安静、时而吵闹,但无论是说话、唱歌或是表演,演员的眼神自始至终追随着孩子,传递着爱和友善。

尽管舞台上预留了“嘉宾席”,但小观众要按自己的观演模式来。有孩子从头至尾在奔跑,绕着场地一圈又一圈,尖叫或是呐喊。志愿者淡定安抚家长:“没关系,场面可控,不要着急。”也有孩子一直躲在家长身后,不愿和演员眼神接触,“没关系,请不要去‘鼓励’或催促”,演员会走到他们面前,温暖的旋律、简单的歌词,一遍遍重复让那颗小脑袋慢慢抬起。

自2017年毕业就参与到“海星之愿”项目,学表演出身的范澄雨便再也没有离开:“他们常带来惊喜和感动。”在《暴风雨也不怕》中有个小怪兽的角色,特别容易被孩子“攻击”。英国班布洛剧团艺术总监在给演员培训时,再三强调要“加强保护”。一次演出,当小怪兽被魔法打倒在地,却见一个孩子更迅速地跑向他,以为要出意外,孩子却只是温柔抚摸了怪兽的头,“那一刻,我觉得眼眶都湿润了”。

同样是2017年加入的陈纤纤学的是特殊教育。她跟随英国班布洛剧团的培训班学习了整整一年:“觉得受益最大是自己,艺术总监克里斯托弗传递最重要的一个表演理念就是‘不评价’。不评价他们的表现,不评价他们的反应,不评价他们的感受……”不评价是一种态度,不评价也是一种尊重。

一场只面对6名观众的演出,最初最困难的却是“找观众”。雨薇说:“五年前,人们对孤独症及谱系儿童还没那么了解,而这些家庭往往‘隐藏’更深,为找到这些孩子,最多时我一天要打200个电话。”

这个计划不仅帮助了孩子,也安慰了父母。演出结束,有孩子靠着妈妈的肩膀睡着了,而妈妈却看得泪流满面。那一刻,让年轻的工作人员贝萱对“海星之愿”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后的演出,我们都会建议家长放松、放手,哪怕就是短暂时间,也想让家长能够从紧张的生活中跳脱出来,稍稍喘气,放空一刻。”

“海星之愿”项目开展6年来,已为特殊儿童举行沉浸式戏剧演出278场,工作坊19场,社区及特校巡演及工作坊51场,大师班培训6场。观众来自各区11所辅读学校及社区,覆盖2082组家庭,共1782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特殊儿童家庭,已服务10000余人次。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