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能
昨天起,上海正式实施防疫优化调整措施。除有特殊防疫要求的场所外,其余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的也不再赋黄码。这些变化表明,与疫情战斗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社会恢复正常的脚步正在提速。但另一方面,疫情的阴霾仍未消散,依旧无法轻言取得胜利。
抗击疫情三年,又一次来到关键节点,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普通人而言,要迅速适应转变并非易事。我的一位朋友在得知防疫措施优化调整后,说现在的心情有些复杂,诚然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但真的等来了,心里却又难免有些不安:逐步开放是否意味着“躺平”?脆弱群体的安全如何保护?普通人又该如何适应变化?
这一想法的确代表了不少人目前矛盾的心态,但对于不确定事物的担忧,其实是完全正常的表现。回想三年之前,疫情早期高重症率和高死亡率、呼吸机“一机难求”、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给许多人留下了严重的负面记忆,尽管当下的情况早已今非昔比,但人们要逐步接受适应疫情防控的新阶段,克服对病毒的恐惧,依然需要一个过程。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过分焦虑不可取,要尊重科学,客观认识“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力强,致病力明显减弱”的事实。基于这一科学结论,大可放平心态,做好自己的本分,重视个人防护,坚持“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尤其是规范佩戴口罩,以及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此外,现在正处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休息、补充营养和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就是最好的健康防线。
当下,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凡是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全程接种。而60岁以上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是新冠肺炎主要的重症高风险人群,更要尽快接种,最大程度上保护好自己。
同时,我们也必须克服新形势下对疫情防控松懈怠慢的心态。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举措,不是“躺平”也不是“弃守”。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即便核酸查验的场景变少了,甚至也无须高频率做核酸了,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比之前其实有增无减。
在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化、科学化的同时,要牢记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防控体系中,“个人防控”是性价比最高,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激发人人负责、人人参与、人人协同的防疫新模式,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更为灵活、弹性、柔性的防控方式抗击疫情,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支撑与配合,也考验着我们的防疫认知与素养。
不焦虑,不懈怠;做好本分,遵守规则;筑牢自我健康防线,保护脆弱社会群体,这正是当下我们所应当保持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消除焦虑困惑情绪,帮助民众尽快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社会各界携手努力,早日夺回阔别已久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