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张海卉 让世界听见中国 上海的“美好”说不完 讲述和夜光杯的光阴故事
第10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2-12-11

张海卉 让世界听见中国

张海卉

从“中国听世界”到“世界听中国”——下月中旬,旅美作曲家张海卉全新打磨的原创作品《影》将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首秀。这是继《四韵》《西行漫记》后,她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推出的又一部作品。

作为一名旅美作曲家,张海卉每每创作都要“频频回首”,从中国文化宝库中汲取灵感,她感慨:“在你掌握了理论和技法后,才发现这些最终只是工具,而一部作品的内涵特质以及它能否打动人,需要强而有力的文化支撑。作为一名中国作曲家,我所能依靠和仰赖的唯有恢宏璀璨的中国文化宝库。”

敦煌壁画孕育《影》

巴松独奏《影》,灵感来自于东方人看待光影的态度。那是张海卉在游览敦煌时偶然所得,在她穿行于莫高窟,为那些千年壁画如痴如醉时,一缕夕阳突然触动了她的创作之弦:“那一日,我们在莫高窟流连忘返,直到日落西山、彩霞满天,一缕夕阳斜斜照过来,我站在洞口突然就被这一缕光‘挡’在了洞外。我往洞内窥看,那些壁画躲在阴影里,斑驳的色彩,唯有用以勾勒的金线闪着光。就在那一刻,我心里留下了一道‘影’。”

之所以用巴松来造《影》,张海卉认为:“唯有巴松能展现《影》的意境。”在交响乐团中,木管类乐器巴松的存在感很低,很多不那么了解古典乐的人甚至不知道这个乐器。它的音色稳重而浑厚,没有铜管那么亮,却有一种雄浑质朴的美。光和影是两面一体的,没有光哪儿来的影,影中藏着光的能量,这是作品《影》的核心。

《四韵》声中见风骨

以西方管弦乐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影》并非张海卉的首度尝试,她的管弦乐作品《四韵》早于2020年12月就在深圳首演并引发关注。

《四韵》对应梅、兰、竹、菊四种极具中国文化意蕴的植物,以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旋律作为音乐基底,展现的是中国文人高洁的品质和坚贞的风骨。创作《四韵》时,张海卉正醉心于书法:“我找了很多名家的书法作品,仔细观摩、反复品味,体会他们提笔的力度、运笔的线条走向以及连笔时似断非断、将尽未尽的韵味,渐渐发现这竟和管弦乐曲中各声部间的浓淡处理异曲同工。”

18岁就出国留学的张海卉,如今常被同学“取笑”:“去了国外,反倒是活得越来越中国。”张海卉笑称:“如今频频回眸,就是想要重新拥抱曾经错失的美,希望用更多元、更现代、更跨界的方式,让世界上更多人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的魅力。”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