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雪竹 智慧(篆刻)  冈仁波齐(版画) 远方 有她助成长,是幸运 上海的空间之魔 澳门游食记
第15版:夜光杯 2022-12-15

上海的空间之魔

诸大建

研究上海城市发展,可以发现魔都上海的首要表现是空间之魔,空间之魔的最大特征是变迁的城市中心使得上海成为世界少有的多中心城市:一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城市中心;二是城市新中心往往飞地式发生在原来的城市之外;三是新中心有与以前不同的城市形态和肌理,而不同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下看到的是一以贯之的上海性。

从空间变迁来讲,上海从1292年设县建城以来7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可以概括为六个阶段。最早的上海是南市老城厢的“上海”,最早的城市中心是当年城墙(今日环城圆路)圈起来的大约2平方公里的空间,城市肌理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直到现在老城厢的大多数街巷都是弯曲的狭窄的。我把它称之为是上海的城市之根。因为没有老城厢,上海大都市就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有了老城厢,上海大都市就有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波是1843年开埠后一直到1912年。上海的城市中心从南市老城厢变成了外滩租界。魔都上海的空间特征开始从那个时候形成与强化。表现之一,与中国许多传统城市单中心地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张不同,上海的城市空间表现为飞地式在原来的城市之外建设新城市和新中心,上海的多中心发展就是从外滩租界发源和扩散的。表现之二,与老城厢弯弯曲曲的河道街巷不同,1845年开始建设的外滩租界是典型的西方棋盘格式。而纽约中城与上城的网格状城市布局也只是从1811年的城市规划开始的。

第三波是辛亥革命以后。1927年上海成为中华民国的特别市,当时雄心勃勃搞了一个“大上海计划”,要在现在的江湾五角场附近搞华界的飞地式“新上海市中心”,目的是超越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建设上海自己的现代化城市。“大上海计划”在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上作了许多中西融合的创新。4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采用了蛛网式的道路布局,建筑设计强调内部现代化、外部中国化的样式。可惜“大上海计划”因为日本人侵入上海没有能够完全实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第四波。解放后开始对旧上海的城市空间进行改造,其中标志性的项目是将上海旧租界的跑马厅改造成为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人民公园用作重大政治活动的集会,人民广场用作老百姓的休闲娱乐。50后和60后一代的上海人从小就知道人民广场是解放后的上海城市新中心。有趣的是,当年苏联专家曾经建议人民广场的空间塑造应该坐西朝东而不是现在的坐南朝北,幸亏上海的决策者和城市研究者没有听取这样的意见。

1978年改革开放后是第五波,跨越黄浦江搞浦东开发,小陆家嘴成为上海的中央商务区和城市新中心。小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占地不到2平方公里,标志性建筑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上海中心等四件套,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一个环即陆家嘴环路和一根轴即世纪大道。在空间形态上,小陆家嘴中心具有把浦西和浦东的城市空间在这里交汇发散的作用。

目前,上海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发展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围绕2035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节奏加快、力度加大了。未来可期的将是西边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和东边的南汇新城临港都市区。以前发展多中心限于外环线内的上海中心城,现在的发力点是上海城市外围的东翼和西翼。西翼大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占地4平方公里,其中国家会议中心占地1平方公里,规划有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等功能,要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CBD。东翼的临港新片区或南汇新城的滴水湖中央活动区,占地范围7平方公里,规划有金融、贸易、科创、文化等高端功能。目标是对标新加坡和迪拜,建设港城联动的滨海国际大都市,在未来的杭州湾区域发展中发挥增长极的作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