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紫竹高新区成立20周年,从一张白纸到群贤毕至,它兑现了诞生时“给我20年,给你一座科技城”的承诺。2021年,紫竹高新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升至第九位;2022年,高新区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在浦江第一湾畔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集聚了15万高素质人才的科技城已从蓝图变成现实。紫竹高新区正成为上海乃至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
2001年9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建设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的批复》,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正式成立。2002年6月25日,园区奠基。2011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骆山鹰介绍,紫竹科学园区创立伊始,就从本质上脱离传统意义的工业园区,定位为“集约复合利用、生态协同共生、产城融合发展”的功能实验区。紫竹一开始就提出“生态、人文、科技”的发展理念,这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
多年来,紫竹坚持以信息软件、数字视听、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电子、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六大类产业为主导产业,吸引大批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入驻,包括微软、英特尔、中国商飞、中广核等。
骆山鹰介绍,高新区需要头部企业这样的大树,也需要创新创业的小苗。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紫竹高新区建立起以紫竹创业孵化器、紫竹创业中心、小苗基金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了1.2万平方米规模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资金规模1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基金,搭建“紫竹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信息平台”,以“孵化+投资”模式提升孵化能级,释放科创活力。
截至目前,这里已培育和孵化700多家小微科技型企业,培育海内外上市企业9家、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28家、高新技术企业450家;投资企业近100家,所投企业存活率100%,投资满两年企业再融资率超过90%,带动社会资本投资金额超过100亿元。
此外,高新区积极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拥有申请专利6万多件,专利授权超过3.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比80.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1万件,占全市的7.5%。2012年,紫竹还创新性地搭建了企业试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共享平台,十年来,已经向800家企业提供仪器共享服务超万次,为企业节约设备采购成本超亿元,形成了“共享、共赢、共生”理念营造创新氛围。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