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新冠焦虑”该如何缓解? 家有感染者,消毒怎么做? 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120热线通道
第4版:上海新闻 2022-12-15
怕阳、看谁都阳、天天觉得自己要阳……

“新冠焦虑”该如何缓解?

怕阳、看谁都阳、天天觉得自己要阳……说的是你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李黎表示,当巨大变化发生,会对人们的内心造成一定的冲击,此时出现担忧、恐慌等负面情绪属于一种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这就可以理解“心理后遗症”为何会随着防疫模式的改变而出现。

对此,李黎表示,尝试放下焦虑,避免“选择性关注”和“从众”引起的恐慌。3年来,很多人形成了谈“疫”色变的认知,同时积累了很多焦虑,政策放开后,内心仍然因担忧感染而保持着过度警惕的状态,这就容易陷入“选择性关注”的误区。“人们看待事物,往往会选择自己认为重要或感兴趣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客观事实。建议不要只把目光放在负面部分,而是试着去关注积极的方面,比如排队做核酸的时间减少了、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已大大减弱、即使感染也可以自愈等。”李黎说。

此外,疫情期间“从众”效应带来的公众恐慌也屡见不鲜。比如,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囤积药品,马上加入抢购大军,并一传十、十传百,最终让原本充足的药品因为过度购买真的紧缺了,害怕买不到药的恐慌情绪也迅速扩散。“此时,保持理性思考和全面视角可以帮我们避免陷入盲从的陷阱。比如学习新环境下的防疫知识、看到群体性的行为先客观了解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可信等。”

李黎建议,尝试保持“平常心”,找到“节奏感”回归生活。在非常时期保持“平常心”尤为可贵,这里所说的“平常心”包括稳定的内在情绪和健康的外在行为。

■稳定的内在情绪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保持积极心态,通过运动、娱乐、人际交往等缓解压力。同时,主动学习压力调节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如做一个腹式呼吸放松等。

■健康的外在行为除了继续做好防护之外,可以从日常作息开始调整。建议列一个新的时间计划表,重新规划好生活和工作安排,该吃吃、该睡睡,找到新防疫环境里的生活“节奏感”。也可以从寻找生活锚点的方式入手,循序渐进地调整节奏感。比如,为自己找一些固定的日常小事(按时吃饭读书打卡、晚间睡前运动打卡等),为自己创造“安定”的部分。

李黎表示,变动和挑战总会给人带来各种负面情绪,这也是人类适应变化、回归如常的必经过程。希望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以平常心态、科学态度、积极行动应对“心理后遗症”,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