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丰和
96岁的徐永昌老师原本是上海市首评中学高级教师,身体硬朗,虽眼睛和听力不济,但记忆力令人惊讶,他能默写出外婆南社元老徐蕴华60年前写下的遗诗三首。所以,对岳母林北丽的往昔经历记得清清楚楚,如数家珍。
先讲讲岳母那场婚礼:1937年3月7日,林庚白、林北丽在上海国际饭店摩天楼举行订婚仪式,来宾均为社会名流,可谓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下午5时,宾主入席,场面喜气洋洋,引人注目的是柳亚子夫妇出席仪式,并受邀为证婚人。庚白、北丽喜结良缘的消息,曾在沪上文化人圈内,掀起一阵涟漪。
南社的掌门人,柳亚子是当时重磅级的人物,他的证婚是对新婚夫妇莫大荣耀,也表明他们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林庚白1912年结识南社的柳亚子,他们一见如故,庚白遂入南社。嗣后诗词应和,纵论国事,成为莫逆。亚老在《怀旧集》中写道:“民十七以还,庚白于我过从最密。”岳父庚白在民国时期非常有名望,称为奇才,神童、神算,长得英俊帅气,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引得不少名门闺秀的青睐。而岳母林北丽在亚老的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亲昵地称她为淞妹,对濡染家学北丽,曾写下赞语:“秀外慧中,使气矜才,白眼天下”。柳亚子很赏识北丽,曾发表了《介绍一位现代的女诗人——为五五新诗人节作》一文,向世人推崇林北丽。林北丽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母亲教育,八岁就有诗作问世,现有《北丽吟》和《博丽轩诗词稿》存世,即为其童年所作。长大后,酷爱文艺,诗画琴棋,皆有建树,尤擅诗词,时称其为一代才女。可见他俩在南社的掌门人柳亚子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取代。有人曾赞曰:这是南社的神童玉女,天造地设的神仙伴侣。
再说岳母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之心。1941年12月1日,林庚白携妻女从重庆飞赴香港,联系陈嘉庚先生,准备在香港办一份报纸,坚决主张抗日。19日庚白夫妇遭遇日寇拦截,追随在后的林北丽发现日兵举枪瞄准时,遂置个人生死度外,试图保护夫君而右臂遭枪击,庚白年遇难时仅45岁。丽北不顾一年疗伤的艰难,化悲痛为力量,与柳亚子一起编撰校订林庚白的近百万字的《丽白楼遗集》。由于表明抗战必胜的信念,她的一男二女取名为应同、应抗、应胜,我的妻最小叫应胜。三个孩子名字连起来,就是掷地有声的口号:同心抗战一定胜利!命名言志,丹心可鉴。
徐永昌老师还介绍林北丽的坚忍的个性。她到桂林时,臂伤虽愈合,但神经未恢复,尚不能握笔。由于柳先生思路快而手笔慢,所写的文字似天书,而出版社要求发表的柳先生文稿笔画清楚易认。由于别人没有能力辨识亚老文稿中“草”得难认的字,惟有岳母因了解柳亚子的用词规律,书写习惯,能识别绝大多数字,所以,柳亚子认为誊抄文稿非北丽莫属。北丽对亚老热忱相邀,二话没说就应诺下来,决定改用左手写,这在常人眼中是非常之举,但在北丽心里,再难也要超跃,利用业余时间,从辨字开始,再练书写速度和准确性,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北丽终于能用左手为亚老抄清两万字的《骖鸾集》诗稿和《五十七年》文稿,受到亚老的夸赞。
岳母林北丽解放后,在上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药物研究所图书馆工作,2006年因癌症复发在上海病逝,享年90岁。著有《北丽吟》《博丽轩诗文集》《林北丽诗文集》等。她生前将收藏多年的柳亚子诗幅,夫林庚白、父林景行、母徐蕴华、姨母徐自华的手稿,以及一生收藏的珍贵文物等,无偿捐给了国家博物馆,没提任何要求。我爱妻林应胜也已去世,96岁的徐永昌老师深沉地说。言毕,与我静默些许时间,以示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