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遥知不是雪 (插画) 雪菜帖 卖鸡蛋的“博尔赫斯” 我是灯塔领读人,我与徐图共成长 《艺海拾贝》一甲子 参展记
第6版:夜光杯 2022-12-22

《艺海拾贝》一甲子

韦泱

手头这本已显陈旧的《艺海拾贝》,出版于1962年12月。上世纪60年代的读者,当不会忘记这本书带给他们的阅读快乐。我是70年代前期在中学图书馆里读完它的,这是我最初的艺术启蒙。

此书作者秦牧在《跋》中写道:“本书收集的六十篇稿子,虽然题目林林总总,方式像是谈天说地,实际上探索的却都是文学艺术上的问题。”为什么取这一书名?秦牧说:“我好像是来到艺术的大海边缘捡拾贝壳的弄潮儿似的,在茫茫的海滩上俯身拾起一枚枚小小的贝壳。在浪涛拍岸声中,蓝天丽日之下,比较它们的形状,端详它们的色泽,自有一番情趣。”

秦牧是我国著名作家,祖籍广东,1919年生于香港。他写小说、散文、儿童文学,193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随笔集《秦牧杂文》,晚年出版十二卷本《秦牧文集》。秦牧尤其在散文创作上影响甚大,有“南秦北杨”(杨朔)之称。作为作家,他常常听到读者提出各类文艺问题,还有的要他推荐文艺理论书籍。可他觉得文艺理论读物大多较为枯燥。他看到有《趣味物理学》《趣味天文学》出版,便想,何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文艺知识,通过漫谈随笔的方式,由浅入深,写成一本比较有趣的文艺理论通俗读物,给初涉文艺领域的读者,以新的借鉴和启迪。这样,他就尝试着写了几篇,首先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不料受到编辑的鼓励和读者的欢迎。这样,他一篇篇写下去,就写成了这样一本书。

书中文章,多是从小处落笔,以形象说理。例如,从鲜花百态、各有妙处,谈到艺术风格多种多样的可贵。从齐白石画虾姿态不一,谈到朴素和深厚的关系。在《独创一格》一文中,作者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文中说他善于继承优秀传统,对明代画家徐渭(号青藤)崇拜得五体投地,刻章自称“青藤门下走狗”,但具体到笔下,他绝不一味模仿,而是勇于创新,赢得诗、书、画“三绝”称号,并以画兰竹的方法渗入书法笔意中,形成独具一格的“板桥体”。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与刘石痷。翁写字讲究“笔笔有来历”,处处以唐朝虞世南、欧阳询为楷模。刘石庵广师各家,博采众长,又能发展个性,形成自己独有的书体。两人还要互怼,一说“你哪一笔是自己的呢”,一说“你哪一笔是古人的呢”。文章最后谈到,在继承中要有创新精神,这才是艺术贵有的独创。

秦牧共出版了十多部散文专集,《艺海拾贝》体现了他鲜明的写作风格,即在细致观察生活中,作深入挖掘,善于在平凡中发现具有生活哲理的事物,见微知著,加以阐发,寓哲思于闲话趣谈中。

当时,此书多次印刷,累计超过十万册。197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重印,作者对文字作了些删改,增加了四篇新写的文章。此书一印再印,依然受到读者青睐。据此,作者于1983年又撰写出版了此书的姐妹篇《语林采英》,也是从具体形象的故事入手,趣谈文学语言的收集、积累和运用。

上海老作家赵自去世后,老伴黄以群多次对我说,家里的存书有需要的,尽管拿去用。我见到久违的《艺海拾贝》,摩挲在手,心生感慨。一甲子的光阴不算短,好书历久弥新,百读不厌。忽见书的封底,印有一行字“钱君匋装帧”,有“钱封面”之誉的钱先生,当年是该社的美术编辑,难怪封面设计简洁、雅致,富有文气。又翻到扉页,上钤一方阳文篆字方形红印“上海文艺出版社赠”,这细细的犹如蛇行的刀法和线条,不就是钱老的篆刻风格么!那是当年出版社赠送给赵自等青年作家的礼物哪!作者秦牧于1992年在广州病逝,今年恰值辞世三十周年。一册旧书的背后,有如此多的纪念意义,这样的书,当宝之爱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