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乙类乙管”后,如常生活当如何回归? 大连路控江路人行天桥有电梯了 徐家汇书院引来亲子阅读热潮 为39位院士校友写一本传记集
第7版:上海新闻 2023-01-09
大同中学学子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整理和打磨一份特殊作业——

为39位院士校友写一本传记集

大同中学院士墙

在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门右侧,有一整面院士墙,镌刻着39位院士校友的姓名和简介。然而,学习生活紧张忙碌,大部分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品读那一个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2022年,大同中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同学们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长期作业——为每位院士校友撰写一份独具特色的人物传记。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整理和打磨,由同学们亲笔写就的人物传记集雏形初现。

由于这当中很多院士已经辞世,同学们更多地是从过往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中走近院士的人生,初探一个个陌生的科研领域。而令老师们欣慰的是,每一份成稿的文字背后,资料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被誉为给导弹装上“眼睛”的人。然而,在接到写作任务前,“陈敬熊”3个字对于高二(5)班女生李锦宜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得知2022年3月陈院士刚以101岁高龄辞世,小李不禁感慨:“他们活在画质模糊的黑白影像中,可能直至白发苍苍才出现在镜头中,像一位普通老人一样。但是,精神是不会轻易消弭的。”她更感动于陈院士的人生轨迹——少年时,在作文纸上写下“要占领中国,比登天还难”的宣言;青年时,有了一份稳定工作但还是千里迢迢奔赴北京投身科研。青春对一名科研人而言,无关年龄,是一生的执着与热爱。

高二(9)班女生钱其玥则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身上,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无论是青年时期的刻苦勤奋、心怀理想,抢修淮堤时巾帼不让须眉的报国之志,还是三峡工程论证中的力排众议、勇于担当,抑或是晚年卸任后仍旧为中国水利事业殚精竭虑、躬身自省的精神,都是她践行和谨守‘清芬世守’钱氏家训最好的写照,这让作为钱氏后人的我倍感骄傲与自豪。”

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被誉为“中国冷挤压技术之父”,他的教书育人观在高二(8)班张厉芫同学的心中产生共鸣。“成绩和排名似乎成为了我们很多人有且仅有的追求,可阮教授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从来不是因考试成绩而存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学习方法的培养,才能使莘莘学子受益终身。”张厉芫说。

艰苦年代的“斜杠青年”——这是高二(5)班刘悦临同学为半导体与光电子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鼎三赋予的“新身份”。原以为科学家都是“学究”,但令他意外的是,“一名半导体专家早年居然函授攻读文科,他甚至还想过投笔从戎,做过参军的尝试。对历史尤感兴趣,还酷爱足球,曾担任大同足球队队长”。

刘悦临坦言,反观当今的年轻人,虽然物质丰富,但时不时就把“丧”“摆烂”“躺平”等词挂在嘴边,很多同学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甚是模糊。“高院士的故事告诉我,一个坚定的志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慢慢发觉的。我们不必害怕试错,要不断尝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使命,并为此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刘悦临说。

在西安交通大学官网查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姚熹的联系方式后,高二(8)班女生王贇试着发去电子邮件。“来信收到,迟复为歉……”很快,86岁高龄的姚院士回信了。为了帮助王贇完成写作任务,姚院士发来了腾讯会议邀请码,邀请王贇一起参加一次西安交大组织的对他的在线集体采访。整整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姚院士讲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也分享了童年经历。听着听着,王贇的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词——“泥土”。她听姚院士说,一个人的做事方式会影响其一生的成就,而他的做事方式就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王贇觉得,这份踏实像极了泥土的气质——它们造就了岩石,而岩石不可移动。她更钦佩老科学家在耄耋之年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精神。

“39位院士校友是学校校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同中学校长应华介绍,今后学校将通过升旗仪式、校班会课、宣传展板等形式,以及院士墙、校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讲好院士故事,用他们的为人为学风范来激励学生,用院士精神来感召学生树立人生理想。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