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布局新增长点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FLEXIV Rizon 4 AI机器人能给人按摩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记者 宋宁华 郜阳 解敏
创新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一般的模仿式、跟随式创新不同,上海要推进的科技创新,绝不是简单的“追风口”。
在今年上海两会上,聚焦如何形成具有创新策源意义、引领赛道风口的“核爆点”,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尤其是针对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从0到10”的全产业链布局等,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上海亟须激活科技“动力源”,筑牢人才“引凤巢”,走出一条“从0到10”的创新发展之路。
积累“核能量”布局“中华武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努力实现运行整体好转和社会大局稳定等。谈到今年的重点工作,尤其突出了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明确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4.3%。”上海市人大代表、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认为,要点燃“核爆点”,首先需要积累“核能量”,鼓励优质科创力量做大做强,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值”,尤其是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今年1月2日,位于苏州河畔武宁路桥边、首次对外开放的普陀区民营企业之家,迎来“半马苏河 科创秀带——普陀区‘中华武数’科创平台迎新会”。当天,普陀区发布“科创十条”政策包,启动“半马苏河科创基金”,聚焦政策扶持、平台培育、融资驱动等服务,组团为科创企业送上了首份新年“大礼包”。“科创投资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输血’不足让一些企业发展空间受到掣肘。今年普陀区放出的第一个大招,正是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通过政府搭台,建立健全科创风险共担的机制,提振科创企业信心,更好地以资本助力科技创新,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科创。”
同时,点燃“核爆点”,亟需放眼未来落子布局、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中华武数”的新概念就是普陀区特有的科创布局——国际创新合作的加速器“中以(上海)创新园”,顶级高校合作的试验场“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资源集聚的物理空间“武宁创新发展轴”,未来创新工场“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从四大科创布局里各取一个字,构成了“中华武数”,标志着普陀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已经初步形成。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上海要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等五大未来领域加速布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四大新赛道新布局等。”姜冬冬认为,良好的科创生态和布局有利于更多“黑马”科创企业脱颖而出。比如,普陀区这几年就“冲”出了造车新势力哪吒汽车,去年在新势力造车销量榜位居第一,达到15.2万辆,今年的“小目标”是25万辆。持续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创新企业的澎湃不息、奔腾向前,正是上海“核爆点”的能量所在、希望所在。
“大手牵小手”要“从0迈向10”
如果说拥有核心技术是“0到1”的突破,如何进一步“从1迈向10”,通过核心技术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是放在大多数科技创新型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市政协委员谭黎敏是一名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只有融入生产的技术才是生产力。反观大多数科技企业的底层技术往往并不能直接产生生产力,需要通过产品作为载体与市场发生联系,实现技术落地。最终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企业首先要快速提升产品化的能力,强化对产品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认识。以人工智能为例,打磨产品依靠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而是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多种技术、多维度的创新组合,才能做出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谭黎敏表示。
上海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两年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少原本还在成长期的科创企业遭遇了经营、生存、人才、心态等多重冲击。谭黎敏委员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形式,来稳固和提升科创企业的信心。
他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国有企业对优质成长型科创企业的股权投资、产业开放和扶持的力度,筛选一批能与国企形成产业互补协同的科技创新类企业,形成重点培育白名单,通过“投资+产业”双向支持,有针对性地对接培育。同时,借助这些被培育企业的发展壮大,国有平台更可以享受科技企业成长的估值、市值提升的回报,形成“业务+投资”双扶持和双丰收。
引育齐头进 筑人才“引凤巢”
“海洋学科引进了国家级青年人才,探索整合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为特色的‘地质组学’新技术;全职引进了国际一流著名专家,领衔组建食品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期待通过高水平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未来食品、功能食品、食品营养健康功能评价等国际前沿交叉领域,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市人大代表、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如数家珍般说起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
制胜产业新赛道,人才是关键因素,大规模的人才队伍正是造就卓越人才脱颖而出的基础。万荣说,该校加强重大平台建设,筑牢人才“引凤巢”;同时坚持引育并举,在加大引进的同时,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在项目申报、出国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为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瞄准新领域新赛道,上海海洋大学作出了不同尝试,“在生物制药方面,我们力争起到科技排头兵的作用。我们在海洋生物制药领域有优势,在深渊微生物研究上走在前列,而深渊微生物特殊的活性可用于人类健康功能产品的开发。”万荣表示,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赛道上,则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
对于科技创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万荣认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优势是对市场、产品、成本等要素比较敏感,其次是企业拥有中试孵化和产品生产的天然条件。高校具有人才、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传统优势。两者如果能够很好融合的话,在前端形成以市场产品需求、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选题机制,在后端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工程化、产业化,直接打通科技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创造“撒手锏”锻长板补短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重要的新赛道日益清晰明朗。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众多领域都孕育着革命性的重大突破,在商业、民生、社会、数字经济、科技等领域涌现出上百个产业新赛道。上海也发布了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个新赛道的行动方案,初步测算,到2030年,仅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两个领域可以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
在市人大代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看来,当前产业新赛道发展存在“核心技术卡、高端人才缺、基础创新能力弱”的瓶颈难题。尤其在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核心环节技术难题,制约了产业链供应链能级提升,“上海机器人市场份额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2%,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6%,但机器人生产所需的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大部分需从外部购入”。此外,人才“金字塔”的结构尚未形成,基础研究人才总量不足,引领前沿科技的高层次人才、战略科技人才还不足。
“制胜产业新赛道要‘锻长板、补短板、筑高地、优体系’。”汪泓认为,锻造长板,就是要创造更多“撒手锏”绝技,实现在重点领域的全球领先的整体性优势或部分领域的先发性优势;面向未来科技要补短板;同时要面向全球顶尖人才,打造人才“金字塔”,构筑未来产业新赛道发展的世界人才高地;还要优化战略体系,强化新赛道发展与国家赋予上海的重大战略发展精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