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在上音校园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春风春雨滋润着春天的上海,在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催动着申城舞台快步复苏之际,55岁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也踏着春的脚步,如约回到家乡、回到母校“圆梦新征程”。去年底,王健正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周日抵沪的他,今日开启线下第一课。
“在如今这样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奏家,专心、耐心和纯心缺一不可。”线下第一课,王健率先要“提纯”学生艺术追求之心,他与他们定下“君子之约”:“生活中,难免要戴上各种面具,这我理解。但我希望最起码在你拿起琴的那一刻,内心是虔诚的。”
回校园忆往事
抵沪第二天,王健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母校,游走在校园里,看着那些熟悉又略显陌生的风景,看着年轻人谈笑风生地走过教学楼,看着一个男生试图扛起两把低音大提琴……就像回到了曾经的少年时代。
回想以前在学校刻苦练习的时光,他记忆犹新:“那时,学校为我们专门辟出练琴房。上午是文化课,下午有专门的练琴课,一小时一节,会有老师在走廊里巡视,如果发现你没在练琴,他就会敲窗子,真是非常严格的。如果被抓到好几次,那是要被记录的。”
如今的王健其实很感激那段“被盯”的日子,“音乐家的成长真是非常艰难的,你要摒弃杂念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要忍受枯燥的练习……真的很感谢能遇见那么多好的老师,他们愿意花时间精力来帮助我们,现在再也没有人会这样‘管’你了。”
面临新的挑战
时隔40年,音乐人才的培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老师们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王健说:“我们小时候生活圈子单纯,连电视都很少见,你很难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练琴虽然苦但诱惑也少。现在的学生所处环境信息量太大,电脑一开和世界无缝衔接。好处是他们会学得很快,最新最潮的表演、名家大师的音乐会,打开网络就有;坏处是干扰太大,学得快但学不深。”
王健坦言,点蜡烛的时代,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心无旁骛往往就成功了。现在大家都有千百件事等着干,专心、耐心和纯心都会受到挑战。他也很理解现在的学生:“要在互联网环境下有所成就,是不容易,需要更大的毅力。”
取悦不是唯一
对于今日的线下第一课,王健说:“网络教学是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指导的。学生们演奏的音色变化、运弓的角度和力度,这些细微的调整都很难通过视频讲清楚。”音乐人才的培养更讲究因材施教,他的学生年龄跨越度大,不同阶段要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能按照学生的程度去推进,更快找到符合他们个性的演奏方法。
王健认为,好的演奏家应该是个好的导演:“作曲家的作品就在那里,你要怎么将它呈现出来,能否打动人?这考验你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超人的审美观。”作为老师,可以传授技法和经验,却无法传授审美,只能一点一滴去影响和感染。
面对现在古典乐泛娱乐化的倾向,王健并不苟同:“如今西方很多年轻音乐家为取悦受众,强调古典的娱乐性,提倡快乐演奏,我不是很赞同。古典乐当然带给人愉悦,但这不能是唯一的追求。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快乐也有悲伤,要敢于直面痛苦。没有经历过痛苦怎么体会快乐的甜?古典乐除了愉悦,还有深刻和悲壮,这才是刻在生命中的东西。”
几乎每一次回来,王健对古典乐在中国的发展就会多一份信心:“中国人骨子里是崇尚高深艺术和精致文化的,你就看昆曲、京剧造就的中国戏曲巅峰,就能明白那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古典乐是西方的艺术巅峰,但凡在中国普及了,必然会被喜爱。”
去年,上海四重奏的四名演奏家举家“迁徙”,扎根中国,在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任教。现在,王健也回到母校站上讲台。他们都是从上音走出去的“新星”,在世界舞台成就非凡的中国艺术家。如今,他们纷纷归来,这在王健看来“并非巧合,而是必然,且这只是一个开始。”他坦言,中国需要更多的古典乐人才,世界也期待着中国涌现更多优秀的音乐家。
本报记者 朱渊
面对面
问:听说小时候父亲对您很严格,会不会觉得现在琴童比你那时候幸福多了?
答:音乐是美好的,练琴永远是枯燥的,再有兴趣,在日复一日的操练中,难免懈怠。我父亲的严格其实是有方法的,他本身是拉大提琴的,小时候他还是很呵护我的兴趣的,他会将“小螺号”这样的乐曲改编成简单的大提琴曲,拉给我听。实在有抵触情绪了,也不会硬逼,但后期确实会要求很严格。
问:您之前在上海登台,看你练琴时,女儿会围在你身边打转,她学琴吗?
答:嗯……你知道大多数获得一定成就的艺术家都不会希望子女走自己的老路。因为他们太明白,在艺术的成功之路上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你的付出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
记得16岁那年获得赞助去美国纽约求学,我背着大提琴、提着行李出门,辗转抵达纽约安顿好再写信回家报平安,平安信到家已是一个半月后。要是让我现在得不到女儿半点消息整整一个半月,我会疯的。当然,现在通信发达了,但就是想都不敢想。
问:养儿方知父母恩,是这个感受吧?
答:以前我总是不明白,我妈为什么老喜欢看着我,没有任何原因,也不跟你聊什么,就是吃饭她看着我,练琴她看着我,那时候小孩子嘛不理解,我有什么好看的?现在好了,我也喜欢看着我女儿吃饭,特别是我做的饭,她有时候也跟我玩宠物游戏,喂我吃饭什么的,特别好玩。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