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医院眼科医生辜臻晟对伍童(左)进行眼部检查 本报记者 姚储杰 摄
检查显示,伍童右眼高度近视,眼底视网膜和黄斑萎缩;左眼屈光不正,并无大碍
连日来,本报持续报道了当年的“孤残儿”伍童“失明前,想看一眼儿时照片”的心愿,并面向公众征集老照片,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少热心网友也很关心伍童的视力状况。昨日,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专家诊治,伍童也收获了好消息:他的眼睛不会失明!
左眼可以视力矫正
在此前求助信中,伍童说自己的一只眼睛已完全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也在下降,所以想在失明前,看一看自己的儿时照片。老照片征集活动发布之后,在各方为完成伍童心愿积极奔走之时,也有网友呼吁,一定要保住伍童的另一只眼睛!
得知伍童视力恶化的情况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动伸出援手,愿意为他提供爱心救治。昨日,记者陪同伍童一起前往医院,由新华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辜臻晟为伍童进行了专家会诊。经过一系列专业而细致的检查和诊治后,得出的结果是:伍童的右眼高度近视,眼底视网膜和黄斑萎缩,左眼屈光不正,并无大碍。辜臻晟解释,通过检查发现:伍童的右眼因为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时间太久已经无法救治;不过左眼目前检查下来情况还算不错,之后可以佩戴眼镜进行视力矫正,不会有失明的危险。
一路走来心怀感恩
得知眼睛的诊断结果,伍童也非常高兴,并对医院和医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他说,一路走来,身边好心人的关怀让他倍感温暖,也给他的人生增添了很多色彩。
伍童讲述,自己的人生前20年在儿童福利院生活,回归社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静安区的一家敬老院,当时敬老院的院长和同事们都很关心他。“有位阿姨得知我是孤儿特别关心我,她在下班时还特意带我坐地铁一起回家,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坐地铁。”伍童回忆,这位好心的阿姨还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给他做了酱油蛋红烧肉,特别好吃。之后阿姨经常带伍童一起回家吃饭,把他当家人一样。
后来,伍童又被安排到一所中学,负责给学生整理自行车,学校老师得知他的情况后都对他特别照顾。“有位老师叫周燕,她的女儿叫张佳雯,逢年过节他们一家人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伍童记忆深刻,初次去老师家很紧张,“后来她的女儿叫了我一声‘哥哥一起吃饭了’,我当时听了特别暖心,有人叫我哥哥了,这种感觉真好!”
目前,伍童在南翔镇工作和生活,他说,自己过得挺好,没有什么困难,唯有感恩,感恩那些帮助过他的人。
捐赠照片完成心愿
伍童最初的心愿其实有两个,一是能看看自己的儿时照片,二是借着老照片的征集,重新找回那段温情记忆,捐献给儿童福利院作为影像资料留存。
在本报发起老照片“征集令”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包括上海市档案馆等机构,也查找相关档案,找到了一些老照片。经过历时数天的“地毯式搜索”,终于在本报摄影记者陈正宝的珍藏胶卷中找到了伍童的身影。随之找到的,还有大量记录29年前上海“好心人,请您抱一抱孤儿”爱心活动的现场照片。部分照片通过本报融媒体平台发布后,也激发了上海市民的群体记忆,反响热烈。
每一张老照片,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对此,本报也分别联系到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和上海市档案馆,表达了照片捐赠的意愿。两家单位均欣然表示,愿意接收这批老照片,作为珍贵的档案资料留存。 本报记者 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