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风起冲浪里(数字沉浸影像) 癸卯春草(六首) 多彩的礁石 你凭什么就不能被辜负 其甘如荠 梅纽因眼中的大自然 荒野寂鉴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3-03-26

荒野寂鉴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孙净

春意渐浓,呼朋引伴,绕着苏州郊外的花山行脚游荡,在天池附近误入一片山林,周围游人寂寥,荒野古庙在浓酽春日里成就了一场寂寞的鉴赏。偶遇古庙一座,名唤“寂鉴寺”。

从古代建筑的角度出发,寂鉴寺主体以石殿与摩崖造像为主,石殿、石屋、造像、道路之间并不似一般寺庙建筑分布,以相对自由的状态散落各处,或许是因地制宜的关系,刚好和荒野山林呼应着某种自由闲淡的意味。

寂鉴寺为建筑群落,石殿有三座,分别位于山门的东西侧的山地。三座石殿均为元代修建,每座兼具650年以上历史,它们形制迥异,命名亦有不同,众星拱月散落在山的内外。殿体大多仿木石构造,单檐歇山顶,殿顶为吻兽脊,依照现在审美也算是萌兽系。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建筑的屋角样式从南宋发展为元代的“嫩戗”,而寂鉴寺的屋角“起翘平缓”态势正是其典型特征所在,也是建筑学界评判寂鉴寺为元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准。

古代建筑思想贯穿天人合一的观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石头作为取自山体的自然材料,和木材一样,是大自然的赐予,中原大部分地区木材丰富而石材难寻,因此中国古建以木构为主,砖石结构不似欧洲建筑那样形成发达的建筑体系。

元代的江南地区在文化上得以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交流,受到多元融汇文化的影响,建筑的选材和样式上呈现出宽松自由的气象。因地取材的小型石构建筑,其结构形式多为模仿木建筑的梁柱体系,但受到石材材料特性的限制。本地文化的附加值影响,多以木结构细节作为装饰的母题,在石材上进行雕刻。寂鉴寺属于偏地小庙,其捐赠者皆为当时当地的信众,雇佣手作工匠打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所。从目前存世的情况来看,工匠灵巧地借用山势构建寺庙的主殿,造像也是整块岩石打磨刻画的浑然天成,正是当时这种大胆的因地取材的创作手法使得当下的我们有机会亲见六百年前与众不同、质朴的建筑创意。

细想起来,自然界的一棵树、一块石、一片林,或是人类智慧构建的建筑,其存续往往比某一段人生更为长久,承载了悠久的记忆。仿佛莫失莫忘的通灵宝玉,本是顽石一块落入红尘,历经时间的洗礼之后辗转失其所终,让所有的邂逅都变成念念不忘的回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