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春天 智慧快餐 习惯 给未来的我写信 信封轶事 艾饺滋味 小陌又逢春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3-03-26

信封轶事

凃俊明

空暇之时,偶尔来了兴致给报刊写点短文小杂。如此,便少不了与报刊社编辑部交往。如今早已是网上办公,电键码字成文。文稿写出来后就直接从邮箱传送。不少报刊社用稿后邮寄样刊样报,如此来来往往的信件还真不少。

编辑部寄来的信件绝大部分是牛皮信封,几乎格式化的印制,是“统一标准信封”。不久前,湖南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老年人》杂志社邮来样刊,我接过邮递员手里的信封,颇感新奇。它不是“标准制式信封”,却是久违了的自制信封,黄皮纸打折而成的长条“土”信封,杂志对折藏于囊中。信封上没有任何“标准信封”格式印刷文字,也没有收件人、寄件人的邮编方格,封皮上的所有文字都由编辑老师亲笔书写。

于是,那些信封文史故事以及过往岁月里的信封轶事漂游于眼前。

信封,在我国出现很早。《战国策·齐策》曾记载说齐王使者问赵威,得知书未发。“书未发”,即书信未启封,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了信封。但当时信封的形状,由于缺乏记载,已不得而知了。在150多年前,作为西方文明典范的英伦才出现第一批信封!

古旧的信封话题很多,很古,很长。单说当代,我手中经历过的各种样式信封就无法计数。那些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信封趣事,如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年幼时候,家里常常接到来自江西姨妈的来信。信件一到,大人们关注的当然是信里说的啥,我常常将不同时候的不同信封、邮票尽情地欣赏,甚至连每一个图案、邮戳时间及邮票文图都要细细地看上一刻。那时的信封颜色图案花样百出,样子长长短短,大小形式各异。

到自己应用信封时,各种信封随着岁月年轮奔走,背负着时代与年号的印记流通在民间社稷。再后来,我在一个乡镇担任党政办公室主任,每天收到形态各异的“纸袋”信封包裹着各级公文、民情、函件,这又给我的信封“癖好”增加了乐趣。那时候经常有“节约闹革命”之类的“时髦”要求,我为此常常在收件拆封时小心翼翼,尽量不损坏来件信封。空闲时候再将这些旧信封一一拆开,翻过来糊上,自制出“新”信封。这些“二手”信封经常被用于寄发通知、便函等。那些来自原单位的信封“改制”后,碰巧又被寄回到原址的“往返”信封时有发现,我们给这样的信封起个雅号,谓之“还娘家”“回头信”。我还做过统计,有一个月里,我向村里、县上、友邻乡镇寄发出150多次“二手信封”,按当时1分钱一个信封印制成本计算,节省办公经费1元5角。即便如此,那时候的我们还是坚持不懈地“拆”啊、“糊”啊,乐此不疲。

眼前,杂志社的自制信封来了,令我似乎又回到那时的“拆”“翻”“粘”的光景里。它似乎在告诫人们,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升级,有一种情愫会回归,这就是记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