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与人民生命健康、幸福生活密切相关。
国家三部门今年公示的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和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建议名单上,申城多家医院榜上有名;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上海持续发力,牵头启动长三角合作中医药循证研究项目……
在上海这片开放、包容、创新的土地上,中医药人努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海派中医近年来焕发出新的活力。未来,上海中医药布局与服务将继续升级,为促进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传承创新
老技术有了“第二春”
在申城,一批中医药人积极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面对停滞沉寂了20年之久的“针刺麻醉”,岳阳医院院长周嘉从最难的心、肺手术入手,将既往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创新改良为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针药复合的“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的新发展时期。
“针刺麻醉是中国医学史上最具原创性的研究领域之一,是中西医结合的典型案例。”周嘉告诉记者,“现代针刺麻醉技术避免了气管插管,减少了全麻70%的麻醉药量,降低了大剂量麻药对人体的副作用,加速了术后康复,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
如何让老百姓吃到放心的好中药?在上海,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倾注数十年心血研发院内制剂“加味没竭片”,造福无数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痛经等妇科痛症病人。岳阳医院选择与百年老字号强强联手,进一步开发、上市“加味没竭片”。这是我国非遗成果科技转化的一次突破,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按下快进键。
“我们有信心让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瑰宝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周嘉说。
走进生活
中医文化深入人心
在上海,有一项与中医相关的生活习俗已然深入人心——膏方。
秋冬的医院一隅,紫红的砖瓦映衬着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题写的“岳阳膏方”四个遒劲大字,阵阵香气扑鼻而来。膏方制作室里,经验丰富的药师正在用竹搅片翻着紫铜锅里的药材。年复一年,一百口紫铜锅一起熬制膏方的盛大场面已成为海派中医文化的一面旗帜。
膏方兴于上海并非偶然。这儿四季分明,讲究生活时令,“冬令进补,夏天打虎”的概念便一直深入人心,而膏方则正是冬季养生不变的主角。岳阳医院老年病科首席专家陈咸川介绍,膏方绝非单纯补益,而是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病情,采用调、通、化、清等方法,将补虚和疗疾融为一体,一人一方,辨证施治。
随着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膏方进补越来越受到申城百姓的关注。去年,曙光医院也另辟空间,自己开炉制作膏方。工作量增加了,但病人反馈出奇得好。“今天,中医的诊疗活动和现代医学一样,有日益流水线化、简单化的趋势,膏方却反其道而行之,日渐繁复,处处体现中医之美、人文之美。”曙光医院朱抗美教授感叹。
和膏方一样飘香的,还有代茶饮。自古中医就有“药食同源,医养同理”的说法。气候寒冷干燥时,合理搭配下的一杯药茶,不仅能驱寒保暖,也能滋补养生。国家疫病防治基地(曙光医院)也多次根据申城气候特点,结合临床研究,推荐中药茶饮。
更多受益
海派中医扬名四海
兔年新春,依托名中医工作室、陈氏妇科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二级工作站的建设,让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的患者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龙华医院妇科的优质医疗资源。“海派陈氏妇科目前已绵延六代传人,不断获得丰富与拓展,誉满海内外。”龙华医院妇科主任徐莲薇说,“我们建立了11个同质化陈氏妇科疗法二级工作站,辐射多个省市,努力为女性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在遥远的非洲,由岳阳医院负责具体建设的中国—毛里求斯中医药中心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用疗效说话,实力圈粉非洲民众,受到热烈追捧。记者了解到,中毛双方未来将继续在中医药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大力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和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出炉的2022年度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病人满意度调查中,龙华医院、岳阳医院上榜满意度较高的三级甲等综合公立医疗机构。两家医院以提升医疗质量与提升服务并举,不断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中西医健康服务。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