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鸿
壬寅腊月,子夜,微信上跳出一行字:海根走了。那是师母发来的信息,不敢相信。那夜无眠,往事历历在目如屏幕闪现……
上海师范大学东一阶梯教室,坐在前排的我聚精会神聆听杨海根老师讲授《雷雨》,老师神采飞扬如入其境:周朴园让繁漪喝药,三次下令,一句紧一句,不喝也得喝!淋漓尽致突显人物性格。周朴园声色俱厉变味的关心,威严气势下不显夫妻的温存却露伪善。这一碗药,剧情的“戏眼”传递出人物微妙的关系和复杂的情感世界,将这个家庭的矛盾推向悲剧高潮。
整堂课听得我如痴如醉,大开眼界。没想到喝药的细节,竟能喝出那么深刻的意味。杨海根老师层层剖析,完美展示了《雷雨》的内涵以及剧本创作的要点。
后来才知道杨海根老师是曹禺研究专家,在此领域著书立说。那堂课引发了我对解读剧本的无穷的兴趣,决定毕业论文撰写关于戏剧冲突。
大四那年,我拿着最初的提纲,怀着忐忑之心叩开杨老师的家门,老师以满腔的教学热情接纳了我和我的论文设想。从最初简单的提纲到逐步完善,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并奠定了我对文艺理论研究的方向。
自此,我与杨海根老师结下不解的师生缘,杨老师悉心指教、永远的鼓励伴随此生。漫漫岁月,即便夜深前往叩门,永远是笑脸相迎、热情款待,师母泡上一杯茶或端来热汤诉衷肠。不必忌讳,拿出成文或不成文的稿子,老师逐一探讨解析。点滴教诲凝聚老师的智慧,浓浓兄长般的暖心。“写!写下自己最想表达的思想,不负使命。”此话是我最想听的,也是老师指引的肺腑之言,一份勉励恰如强心剂,激励前行。
此刻,由剧本的“戏眼”想及人生的“戏眼”——为人之道,激活生命的精彩。杨海根老师人生的“戏眼”是低调为品,谦逊儒雅,正直热情,挚爱教学。
或许,人逝去的仅是一个生物性,生命的光芒永存人间。任凭时光流转,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