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瑞
晨起叠被子,家务第一事。小时候居住条件差、弟妹多,家里搭了一张双人铺。我是老大,主动睡上铺。房子本来不高,搭铺后人只能坐铺上不能直腰,叠被子比较吃力,往往被子不叠,乱成一团,跳下铺来。母亲见了说像狗窝一样,做人不可以这么懒的,上去叠好被子下来。母命不可违,再爬上铺去叠好被子。就这样从小养成了把被子叠整齐的习惯。上世纪60年代中学生要下乡参加“三秋”劳动,学校安排到宝山县,男同学们住在农村生产队一间大房子里,早上叠被子数我最快最好。
18岁那年当兵去了。在重庆的军营,当兵第一课是从叠被子开始的,这比母亲的要求严格多了。每天听到军号声响起,起床最要紧的事是叠被子,不仅要快而且要好,标准是叠得四四方方,像块“豆腐干”。每天检查内务卫生,还要评选优秀班排。一床4斤重的棉被要叠好不容易,一块白布包上一套军装当枕头俗称“包裹皮”,要放进被子一起叠。新兵和老兵的区别在叠被子上一目了然,新兵叠的被子鼓出来很难看,像被水泡胀似的。在班长和老兵的指导下,用一块长木板当工具,一手拿挡板,一手撸被子。后来不用木板,靠双手揉搓也能把被子叠成“豆腐干”,那就像训练有素的老兵了。上世纪70年代千里野营拉练,一路上睡民房,住宿条件差,也不会放松叠被要求。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四川冕宁,我带的一个排睡在村民家,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稻草比较松软,早上起床要叠被子有点难,但照样做到了整齐划一,跟营房里的硬板床一样。女房东拉着三个子女来看,对孩子说要向解放军学习,从小学会叠被子,长大去当兵。
10年后我从部队复员回上海成家了。8斤重的棉被胀鼓鼓的,要叠好还真有点难。冬天晒过太阳的被子,棉花膨胀起来,更是增加了叠好的难度。这时把被子铺开多拍打几下,用双手给被子做“按摩”使其平顺,多花点工夫可以叠出平整的被子来。当年妻子的大学同学来我家做客,看到床上叠的被子,第一句话就是“上山下乡的人叠不出来,想必你老公是当过兵的人”。
弹指一挥间,退休快12年了。家里的被子叠得怎么样?一如既往,“豆腐干”四季飘香。夏天我习惯睡4斤重的薄被。电视里的军事频道,时有军营官兵叠被子的镜头,一看我叠得也不差呀,自己能保持老兵本色不改感到欣慰。现在叠被子成为我生活的一面“镜子”。因为人老了容易变懒,不太讲究生活细节,觉得马虎一点无所谓。其实不然,叠被子的家务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般叠一床被子5分钟够了。如果再多花5分钟来“雕琢”被子,把它变得棱角分明,体现出十足的骨感或俊朗有致的模样,不论是谁看了都会点赞,每个早上有这样的愉悦感相伴,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说养花种草是陶冶情操,那么叠被子也同样。家里的几床被套跟着季节换花样。春天的被面图案是西湖美景,夏天是池塘荷花,秋天是满山红叶,冬天是蜡梅迎春,被套的四季图让我感悟岁月静好。我有点得意,咱到老也不是一个“稀拉兵”,军旅情结时刻在为家务添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