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幢石库门建筑有很多故事 陈浩 摄
本版编辑/胥柳曼视觉设计/窦云阳
本报讯(记者 陈浩)2022年11月16日,本报6版刊出《保留城市历史记忆 重估荣昌堆栈价值》的报道,讲述经历过两次上海抗战烽火的静安区虬江路1038号荣昌堆栈因不具备文保身份,而陷入了即将被拆除的困境。经过多方协调,目前该建筑仍处于保留状态。而在直线距离只有约50米的王家宅路34弄,还有一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石库门建筑与之情况类似。
记者日前来到王家宅路34弄,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弄,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石库门建筑映入眼帘。弄口墙上的公告显示,这里已被纳入零星旧城区改建和房屋征收范围。一楼90岁的沈阿婆告诉记者,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从崇明嫁到了这里。“旧改征询已经结束,也接到搬家通知了。”阿婆说,自己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想到要离开,有点舍不得。
这里是王家宅路上最后一栋启动旧改征收的石库门建筑。家住附近的李维嘉长期致力于闸北抗战历史的探索。他告诉记者,这栋楼也是一幢隐藏在静安区志里的经历抗战烽火的老建筑。据《上海市闸北区地名志》(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编、1989年8月由百家出版社出版)第41页记载,在介绍王家宅路居委会时曾有这样一段描述:“30年代,此间已有不少工厂,工商业繁荣。‘一·二八’战争遭破坏以后,居民和厂商又在原处重建房屋。‘八一三’再遭战祸,仅王家宅路34弄1号幸存。”
李维嘉也从老照片中找到了这栋建筑的留痕。“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初期,美国摄影家哈里森·福曼拍过一张照片,当时该建筑保存完整。还有两张照片是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北站后的北站全景图,此时该建筑的东南侧厢房已在空袭中被炸塌(目前建筑南侧东西厢房皆已不存),其所处的王家宅地区更是一片狼藉。第四张照片是抗战胜利后的航拍图,照片中可见该建筑的北侧立面,与当下基本一致。
为此,李维嘉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零星旧改征收,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能否对一些老建筑适当保留,为上海留存更多不容忘却的城市历史记忆。
截至记者发稿时,记者从宝山路街道获悉,该地区的旧改征收范围的房屋是否会拆除,将参考区房管办统一出具的文保清单。对此,“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