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映日 爽约的司机 心舒天地宽 喝粥声里的温情 难忘“土记者”生涯
第14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3-06-06

难忘“土记者”生涯

□丁翔

“土记者”这个名称,在上世纪70年代很盛行。指的是那些白天在田里干农活、晚上握了笔写稿子的人。他们干起活来大多笨手笨脚,捏笔杆时,显得游刃有余。所谓笔下生花,也许对这些人的一半称赞,一半嘲讽之意。回想自己当年担任“土记者”的经历,想想既可笑又无奈。

我经历了从写稿人到通讯员,再到获“土记者”称号的历程。在生产队里,我喜欢动动笔杆子。一年四季写稿勤奋,投稿积极,而且稿子经常在广播里被播出。内容新、角度新又通俗易懂的广播稿,对于写稿的人是一种考验,而我偏偏在这方面比较擅长。在当时青浦县里的通讯员大会上,被领导称赞为“抓住一点,各个突破,立意新颖,让人信服”的合格“土记者”。

我为何得到这个“土记者”的名号?也许是源于我的一篇稿子打动了领导的心。一天下午在回家路上,我看到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一手拿着小铁铲,一手拿着竹畚箕,走到泥路上。我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有人不当心把热水瓶打碎了,玻璃散落了一大圈。前一天又下过雨,有的碎玻璃已嵌入泥土里,如果有人赤脚路过,肯定是要扎到脚的。这位心细的小姑娘见状,就从家里拿出小铁铲和竹畚箕,弯下腰一点一点地把碎玻璃铲光了。铲完后,又从旁边的泥土里,铲了几把土重新把路蹚平了。这样,就算还散落了一些碎玻璃,也不会扎伤人。

我虽然也帮她一起铲土铺路,但从内心赞扬这位小姑娘的行为。于是,回到家里就把这件事写成了广播稿,直接投送到当时的青浦广播电台。想不到,第二天就从家里的小喇叭里听到了这个稿子。而且,在全县通讯员大会上,领导还表扬了我。说我善于从小事中寻找中华美德。并说,当一名通讯员不但要勤于写稿,更要善于发现写稿素材中的闪光点。

就是这篇小稿子,也让我从通讯员变成了“土记者”。县广播站还专门发给我一本特约记者的红本子,算是外出采访用的证件,有了这本令我朝思暮想的证件,心里的愉悦感不知升腾了多少,也由此开启了我正式走上写作道路的大门。

我从当时的生产大队里的通讯组长,到公社广播站的编辑,又到县广播站的记者,最后来到市中心的报刊,担任责任编辑。年复一年的写稿“生涯”,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结交了不少文化新闻界的朋友。

当“土记者”的经历,给我的人生添加了一份光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