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 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 保屯路211弄创“四个第一”
第3版:要闻 2023-06-11
全市首个大体量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

保屯路211弄创“四个第一”

保屯路重建改造项目顺利推进中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保屯路211弄项目,不一般。《上海市旧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后,全市首个大体量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黄浦区首个“小梁薄板”拆除重建项目,就是保屯路211弄项目。目前,项目进展如何?黄浦区房管局给出官方权威答案——创造了“四个第一”!

保屯路211弄项目位于半淞园路街道,继去年12月17日第一轮居民意愿征询以99.43%高比例通过后,今年4月15日启动了第二轮居民意愿征询,首日便以98.29%高比例生效。4月26日,351证居民实现100%自主签约,5月31日完成了全部居民自主搬迁。迄今,保屯路211弄项目创造了“四个第一”——成套改造居民参与度第一,居民知晓率、选票送达率、投票参与率、自主签约率均达100%;大体量旧住房改造项目启动征询至签约生效推进速度第一,仅用120天;自启动二轮签约开始100%居民签约完成速度第一,仅用12天;全市大体量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签约生效后100%搬离速度第一,仅用36天。

精准对接细化服务,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保屯路211弄项目创造“四个第一”,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精准对接,细化服务。旧改设身处地为居民着想,真正考虑居民需求。项目签约阶段,一线工作人员拉长工作时间,抢抓双休日、节假日的“黄金签约期”,不辞辛劳到居民家中、工作单位完成签约,兑现“随叫随到随签”的服务承诺。方案设计阶段,南房集团物业团队和设计团队进驻现场与居民“一户一议”,充分研究灶台的摆放、卫生间窗户等细节,增加适老设施、残疾人设施等个性化需求,综合考量有限空间、居民诉求和公共环境,经历十余次方案颠覆性调整,最终形成让居民满意的“一户一方案”。同时,创新操作流程,在一轮意愿和二轮签约中间,增加方案征询环节。

半淞园路街道及南房集团将“一户一方案”与居民逐户对接,提前锁定居民意愿,让群众工作愈加精细化、人性化。随着项目签约高比例生效,搬迁工作接踵而至。为老弱病残居民开展搬迁打包、车辆安排等全流程服务;对已签约、未找到过渡用房的居民积极寻找房源;对居民搬迁中遇到的其他个性问题,及时协调搬场公司“一对一”服务。精准对接,细化服务,前提是依法旧改。面对居民的各种疑虑,政策宣讲团、政策通气会、居民沟通会,释疑解惑。更重要的是,针对征收与成套改造项目的区别,《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到底怎么说?法律团队常驻项目组,全过程提供周到、细致的法律服务,为居民打开心结,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做好三件事完成搬迁,只是旧改“上半章”。确保“下半章”又快又好又稳推进,起码要做好三件事——

◆切实做好居民搬迁服务。很多居民户口仍留在本地,建立健全搬离党员群众的联系服务机制,加强关心关爱,积极探索“人户分离”服务管理新模式。

◆全力推进项目提速增效。加快协调推进立项手续、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等事项办理进度;有条件的审批事项实行容缺后补,持续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加快项目审批,确保项目在居民搬迁后立即开工建设。

◆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后续建设过程中,计划定期向社区自治团队和居民代表汇报项目进展,听取意见建议,按需定制整改清单。同时,邀请热心居民担任改造“监督员”,全程监督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体系。本报记者 姚丽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