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今晨航拍图
弄堂口铭牌记录着岐山村的历史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开|篇|的|话
关于上海,人们总是会联想到繁华的陆家嘴金融区,时尚的人气商圈,具有未来感的科创园区等,但作为一座有着百年以上城市史的超大型城市,不同区域正经受着住宅老化、设施陈旧、交通拥堵、配套不全,甚至脏乱差等“老年病”“大都市病”。一棵大树经过祛病修枝,可以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一座城市同样如此。
在去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之后,今年上海城市更新迈向新的里程碑。综合区域整体焕新、两旧一村改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历史风貌区魅力重塑……城市更新的所有重要领域“遍地开花”。而前不久开启的“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主题教育,又赋予城市更新工作新的内涵,新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城市规划和建设时指出,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要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市委书记陈吉宁多次到城市更新现场调研,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奋力谱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城市更新,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很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同群众商量、听群众意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上海推进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大家发现了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成果?形成了哪些模式?新民晚报今起推出《上海城市更新报告》专题系列报道,首篇聚焦愚园路历史风貌区岐山村综合改造的难题与破局,敬请关注。
>>>详见第3—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