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球,是件让人难过的事。但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却很“感谢”两年前的那场球,要不是那场比赛输了,他们可能还不会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厉害!
在2021年上海市中小学篮球杯赛决赛中,卢实小篮球队败于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队,只拿到亚军。输球之后,除了安慰队员还能做啥?老师们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复盘”的任务交给孩子们。于是,在体育老师苏涛带动下,一个校园篮球提升计划开始,以班级为单位的“丽园篮球智库联盟”成立了。
一年多过去了,孩子们的发现令老师惊喜。“现在的训练有点枯燥,刚练完基本功,很多同学就不想继续了,大家积极性不够。”四(7)班女生王悦涵刚入校时,因为个头高,动作灵巧,被老师选中开始学篮球,如今在区队担任后卫。通过观察自己班同学们的训练,她发现了症结所在,便和几个小伙伴成立了“猎鹰组”,申请担任球队助理教练,重新设计训练计划。比如,在热身环节增加“闪电球”传接球抓人,在技战术训练中增加三人短传快攻、面对面持球人防守等,使训练更有趣,也更有针对性和对抗性。
“要赢下比赛,一定要减少罚分,否则关键时刻被对手连续拿分,很影响士气!”反复回看比赛录像后,四(4)班的同学得出了结论。陈正瀚个头不高,但动作灵活,在场上穿插过人,对这项运动的魅力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小伙伴们决定将普及篮球规则作为小组研究的突破口。什么是“走步”“二运”和“打手”?他们请小球员通过拍短视频的方式,详细讲解篮球比赛的规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强化篮球队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在同学们的建议下,学校成立了“小小裁判团”,学习篮球比赛裁判手势。团员们从裁判视角看赛场风云,更能发现比赛中自己究竟是哪里出了纰漏,哪里还有改进空间。
“我们在线采访了龚路中心小学的主教练,他告诉我们,他们有个校园文化节,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激励同学们勇于拼搏,敢于探索,跌倒了就要迅速爬起来,永远不要放弃。”四(8)班女生郑煜祺说,虽然自己从来不打篮球,但是,教练的一番话听着特别鼓舞人心。“我们学校是否也可以办一个自己的校园文化节呢?”
孩子们的声音,被学校听见了。前两天,一场卢实小校园篮球文化节在初夏的阳光中热力开场,孩子们用各种方式,将操场变成篮球的世界。会打篮球的可以参加篮球对抗赛,不会打球也没有关系——换上一件自己画的篮球文化衫,分年级参加“赶球接力”“赶小猪”“运球绕杆”“投移动篮”“运球投篮”等各项小游戏。小小“智库联盟”的每一个成员都相信,校园里的“篮球人口”增加了,就会有更多同学感受到运动的魅力,这,是和拿冠军一样有成就感的事情。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