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将这条线挂下去” 生前未开过个展的老师,教出了一代名画家
第13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3-07-15

生前未开过个展的老师,教出了一代名画家

冯超然 椿阴读书图 1949年

冯超然 层峦叠巘图 一九四〇年

冯超然 秋径扫叶图 一九四三年

冯超然 溪阁鸣琴图 一九二〇年

冯超然 行书五言联

冯超然 元镫清集图 1942年

冯超然 调鹦图 1930年

◆王漪

7月15日,“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在陆俨少艺术院开幕。冯超然生前非但不办个人画展,亦从不与学生举办师生展览,然而他的画斋“嵩山草堂”却培养出了陆俨少、张谷年、郑慕康、程芥子、陈小翠、汤义方等各擅胜场的绘画人才。溯源冯超然、陆俨少的师承脉络,也是对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传承发展的一次展现。 ——编者

不受名利约束

冯超然(1882—1954年),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又号白云溪上懒渔,晚号慎得。其原籍江苏常州,十五六岁即随父流寓上海松江,早年曾为一典当铺学徒,民国初来上海,居嵩山路,以卖画为生,别署嵩山居士,斋名嵩山草堂。

冯超然本擅画人物,早年作品以唐寅、仇英与改琦法为宗,多作仕女人物,后因居沪上大收藏家李书平家中,得遍观所藏,后又与吴湖帆梅景书屋为邻,又阅尽吴氏家藏,眼界大开,故后亦涉猎山水花鸟,间或偶尔刻印,晚年专攻山水。他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且能样样皆精。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海上画坛有“三吴一冯”(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之称。其中唯冯超然实属“三无画家”(无家学渊源、无显赫家世、无师承关系),能跻身此列,可见其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海上曾经的“三吴一冯”能独霸中华大地绘画的一半江山,能与当时的北方画坛、岭南画派分庭抗礼,足见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之高之大。

冯超然为人性格外向随性,谈吐幽默戏谑,好交友,喜美食。其嵩山草堂每逢春秋佳日,必高朋满座,宾至如归,谈艺论道,殆无虚日。他一般晚上好携友出门酒肆,深夜归后,挥毫作画,至早上七八点就寝。这也大概是中国旧式文人的生活习性。

冯超然秉性淡泊,一辈子不受名利约束,一生从未开过个人画展,从不标榜自己,曾自题有“荣枯何足计,闻达亦非求”,尽显其坦荡胸襟和士大夫的高洁人格。陆俨少在《自叙》中说道:“冯先生以正统自居,他的画取法文、沈,下接四王,明净整洁,不愧大家。”

传承丹青正脉

陆俨少(1909—1993),上海嘉定人;小名骥,学名同祖,字宛若,又名砥。其父虽为商人,但文学修养却胜过一般的读书人,且写得一手好字;外祖父喜好书画,家中略有收藏,母亲擅刺绣。这些可算陆俨少幼时之家传艺术基因,为日后艺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陆俨少自幼即喜涂鸦,十三岁得《芥子园画谱》,始废寝忘食临学,初得中国画画法及传统源流;十四岁至上海澄衷中学求学时,学校图书馆一部《中国名画集》深深吸引了他,且潜心研习;学画之外,此时他兼学治印和书法;十八岁进入无锡美专学习,不久因对学校教员水平有所失望,即肄业归乡自习;斯时晚清翰林苏州王同愈客居南翔,陆俨少始从王同愈游,始得诗文之妙及绘画之法,十八岁时由王同愈引荐而拜见冯超然为师,并行跪拜之礼。在冯超然指导下他临过戴醇士、王东庄、吴墨井、恽香山等不少作品。

嵩山草堂一见,可谓遂使陆俨少由一介乡下小子,从此登堂入室,始得正脉。

冯超然的“殉道精神”“一根线”以及“不像先生”的三句话深深地影响了陆俨少一生。虽然这些只是画以外认知上的理念,但对一介乡下小子来说,几乎就是一盏黑夜明灯,指引着陆俨少毕生按着这条路径一直走下去,直至他的艺术巅峰,为新中国的山水画史创造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冯老师为陆俨少奠定了一生治学所必需的献身精神和思想基础。无论是他在上柏山中以农养画的艰难经历,还是抗战逃难的苦涩岁月,以及遭受政治迫害的无望时刻,他从未有过放弃画画的半点念想。

冯超然“一根线”使陆俨少明确了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肩负的时代与历史使命感。从嵩山草堂的由清入明的临学经历,到一九三五年南京的第二届全国美展的“贫儿暴富”,使他真正全面地弄清了一部中国绘画史的浩荡、脉络和伟大,也真正明确了他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任务。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中国最后一个文人画家”历史崇高地位,“这根线”也由此变得绵长和不朽。

冯超然的“不像先生”开辟和创造了陆俨少自出机杼,自创新格的自信心和客观条件。他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印证古法,再融合百家,化古为新,自创墨块、留白、勾云和划水的独有图式,创造了山水画史上最有辨识度的陆家法式。陆俨少聪明之处在于不但拜师而不学师,且跳过师父学师父的师父的门道,用取法乎上的真经,以其命维新的文化操守,从不像中求得真像,创出一片崭新天地。困于冯超然和陆俨少的作息机制和交通条件上的不同和限制,陆俨少在嵩山草堂游历之时,也没有日日受到冯超然的耳提面示,其间也仅有几笔示范点评,但陆俨少凭着超然的悟性和独到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了将“一根线”传下去的接力棒作用,且又传给了后学,真正起到正脉的传承作用和意义,为中国文人画复兴作出了极大贡献。这是他们师徒二人的真正历史功绩。

一个人小小的一己之见和之行,有时能改变一段历史,化出一片辉煌。研究并深入认识冯超然,不仅是近现代中国画发展的个案研究,也是梳理讨论传统文脉,讲好中国故事,对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一次展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