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程 摄
[卷首语]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 徐惠丽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厚植于“2400万+”智慧和力量的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迎来了成立三周年的新起点。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驱动下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探索形成“征集网络全覆盖,征集范围全方位,征集过程全链条”的“上海样本”,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越来越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好声音汇聚成金点子、转化为好措施,提升了“城市温度”,述说着“民主细节”,更彰显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征集网络全覆盖,让每一个声音被听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要看得见“民之所忧”,读得懂“民之所盼”,在广开言路中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近年来,上海畅通“指尖上”参与,嵌入“家门口”体系,“1+16+215+6400+X”线上线下的人民建议征集网络加速铺陈。全市各级征集部门既主动搭建征民情、集民智的平台渠道,又努力在多元社会治理机制中听民声、汇民意。未来,我们还要不断创新、大胆实践,把更多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经验汇集起来,在“大城之治”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善治之道”。
征集范围全方位,让每一份力量被凝聚。民意民智是送上门的信息资源、送上门的专家咨询,可以发现真问题、听到真需求。近年来,我们畅通人民建议征集“直通车”,形成梳理研判、转办摘报、调研论证、协调督办、沟通反馈、落实转化、表彰奖励的办理“七步法”。我们加速从“被动听”向“主动问”转变,探索把“你找我”变“我找你”,推动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做决策、推工作的“重要前置项”。未来,我们还要完善机制、丰富方式,更好实现民之所盼和公共服务、民之所需和政策供给的“精准对接”。
征集过程全链条,让每一张笑脸都绽放。人民建议为人民。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征是基础,用是关键。近年来,我们牢牢把住转化落实这根生命线,推动采纳好建议到形成好措施,在真问题上下真功,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我们主动跨前、整体推进,从人民建议入手,大力推动“办成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未来,我们还将办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博采众长、从善如流成为新风尚,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进程中,让群众切实感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民声无界,众智成城。站在新起点上,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将继续做好群众身边的倾听者、广集众智的推动者、价值共创的实践者,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打造更丰富、更有生命力的人民建议征集“上海样本”。
专家观点
把“你和我”变成“我们”
陈承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室副主任
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全面完整准确的诠释。人民建议征集以智慧化的方式,激发出人民群众参与的力量,鼓励把诉求和意见以建议的方式表达出来。把“你和我”变成“我们”,诉求和意见便增添了一份思考,也有了更高的站位和更多的建设性。未来应继续思考引导更多的治理主体、采取更多形式,让人民群众走进城市治理过程,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朝气、大气、底气。
点燃全过程 人民民主“红色引擎”
吴涛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城市之一,上海人民建议征集的生动样本,充分体现了各级各部门始终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持宝贵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高度,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把人民建议征集作为人人有序参与治理的重要渠道,有效转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效能,为城市建设发展汇聚共商共建共治的磅礴力量。
最真实、最广泛、最管用的民主内涵
熊易寒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建议征集是一种典型的参与式民主,充分体现了其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关联性。人民建议征集就是一封来自民主的邀请函,让广大市民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为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建言献计,实现群众工作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的跨越。为推动人民建议转化为公共政策,上海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细化了办理七大环节,让一条建议推动一项政策、完善一项工作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