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后,上海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量持续增长,以湿疹、虫咬皮炎、急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见。其中,特应性皮炎病情偏重的患儿在夏季出现加重趋势,需要引起患儿家长的高度重视。
防治常识
上海市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钱秋芳教授介绍,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在婴儿期发病。遗传、免疫紊乱以及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是特应性皮炎主要的发病原因。特应性皮炎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共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且是三者中发病年龄最早的疾病,其所导致的皮肤反复瘙痒及带来的睡眠问题、注意力自信心受损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与普通湿疹相比,特应性皮炎的病程更长,瘙痒更剧烈,可以达到“钻心”的程度,如果孩子出现瘙痒、慢性/反复,以及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屈侧皮炎)或不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同时伴发干皮症时,家长应带孩子就医,尽早明确诊治。
不同于其他常见的皮肤疾病,特应性皮炎属于终身性疾病,病情缓解与复发的状况经常反复交替出现,因此在治疗上不仅要缓解炎症,更需要长期有效的全程管理。
规范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遵循阶梯式治疗原则。首要的是基础护理,即保湿,皮肤干燥的患者涂保湿润肤剂。轻度特应性皮炎,以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等治疗为主,可以联合抗组胺药。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在外用药物的同时,可以联合系统治疗。糖皮质激素作为特应性皮炎的一线治疗手段,能够有效且快速地缓解炎症,但长期大面积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是治疗特应性皮炎重要的抗炎药物,可用于面颈部、褶皱处、乳房、肛门以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的序贯治疗及长期维持治疗,不良反应为短期的局部烧灼和刺激感,也有部分患者(特别是急性期时)不能耐受。
钱秋芳教授表示,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要按医嘱规范治疗,同时更多地考虑安全性和依从性。随着对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深入,针对特定炎症因子的外用靶向抑制剂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带给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新的治疗选择。非激素药物如外用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主要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可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皮损等症状,且小分子药物具有更强的渗透性,靶点精确、生物利用度高,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尤其适用于特应性皮炎患儿,在长期维持治疗方面可发挥更大价值。
护理要点
在科学治疗与长期管理之外,日常呵护对于提升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生活质量亦必不可少。在皮肤护理方面,家长应及时清除患儿身上的汗液,尽量选择纯棉质地的宽松衣物,避免其接触毛织物、漂白剂等刺激源。洗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以32℃~37℃、5~10分钟为宜,并使用无刺激的洁肤用品;沐浴后应适量涂抹润肤剂。在科学饮食方面,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避免因盲目忌口导致营养不良。
特应性皮炎的全程管理是一场“马拉松”,贯穿患儿从婴儿到青少年乃至成年的漫长过程,长期坚持离不开家庭、社区以及医院的共同参与。 凌溯 图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