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智慧快餐 心肠 做一个会玩的老人 《论语》中的人生规划 行走德国小城 CD,爱乐人的情结 儿时捉知了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3-07-30

CD,爱乐人的情结

王新语

书非借不能读也,此言不假。而我以为,CD非买不能听也。

借用麦克卢汉“内爆”的概念,如今音乐早已消解了实体和虚拟的边界,变得唾手可得,中国的实体音像店,也几乎濒临倒闭。我时常觉得,要是一位演奏家精心录制的CD,有人购买正版CD并完整地从头到尾欣赏一遍,应该颁奖给他才是。因此,我的学生们在课间用蓝牙耳机听着歌,随意切换着歌单内的流行歌曲,我却思想着无数的没落。古典音乐的没落、CD的没落甚至一代代王朝的没落……

没落的情怀,真的不可阻挡、不可逆转?

作为一名新生代发烧友,我却最爱收藏头版CD。理论上,越靠近首批次压制的CD,声音越靠近母带,实际聆听下来的确如此。如同中国书画的神韵、意境,只有真正见到原作,才能获得极致的美学体验,头版CD与再版CD亦如此,音乐的场域、细节、密度只有在头版CD上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

透过不同国家压制的头版CD,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属性。音质最佳者,当属德国的头版CD,均衡、饱满、大气,一如德国人严谨的文化内涵,满银圈的压制工艺在汉诺威发源,也引领了一个时代的CD制造业。1985年,Polygram(宝丽金)把西德汉诺威厂卖给了PDO(飞利浦-杜邦公司),在英国、法国、美国等地建厂。法国的头版CD,精致、细腻,是浪漫与艺术气息的融合。英国的头版CD,音色较为高贵典雅,不过制片工艺一般,容易氧化。美国的头版CD,动态范围大,但是声音粗糙,缺少内涵。在世界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国家独自掌握着CD的生产线,就是日本。索尼、天龙、三洋、东芝等公司均有CD的压制厂。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尽管没有满银圈的工艺,天龙1A1的头版CD,信息量一点不输德国的头版CD,只是声音相对偏硬偏冲。

头版CD是可遇不可求的。印象最深的,是迪图瓦于1991年5月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绎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由DECCA公司出版。第一次听到是在老友家中,在瑞士高文CD机的播放下,此版的弦乐如同天鹅绒般细腻光滑,仿佛具有一种魔力,引领我走进浪漫的童话世界。一曲放完,我已疯狂地爱上了这张CD,而他却有点炫耀地拿起CD说:“好好看看,这张是头版满银圈,全上海都没几张。”

在之后的岁月里,我几乎跑遍了上海的音像店,都无功而返。据曾为某知名唱片零售店的老板透露,此张CD灌录于1991年5月,而1991年底,满银圈的工艺就被改进为半银圈了。因此此张CD满银圈版本极为稀少,全世界估计只有几百张。

五年之后,我在日本的二手拍卖网站上闲逛,意外地发现了这张CD。卖家设置起拍价为5000日元,而参拍者却无一人。在惊心动魄的读秒后,最终,我以底价拍下了这张CD。一周后,当CD机播放这张CD时,我回到了五年前的那天。此刻,我以为自己就处于这个世界最隐秘的核心,在与艺术对话、与生命对话。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谁会想到西方最激进的后结构主义,与东方的思想不谋而合?我坚信,没落的情怀,并非真的不可阻挡、不可逆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