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体验中国民族乐器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100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仿佛100场奇幻瑰丽的梦,演奏家用音符带领观众以高山流水觅知音。昨晚,上海民乐团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完成第100场演出,第四轮驻场演出收官。20名“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成为当晚的特别观众,共同走进这个中国传统文化构筑的梦境之中。
在《海上生民乐》的舞台,观众可以一睹20余种乐器之风采,不只中国民族乐器,更有世界乐器,共塑古乐之形。演奏家梳起发髻,穿上古朴飘逸的大袍,化身“林中君子”。音乐或高山流水,或响彻云霄,或余音绕梁,琵琶、唢呐、箫、古筝等乐师的演奏出神入化。当《海上生民乐》将整座音乐厅作为音乐会的一部分,音乐也具有了可视性。上海音乐厅配以高科技的背景幕布、灯光投影,在光影交替之间融入音乐,或古朴、或诗意、或时尚、或炫酷……给观众们带来了最震撼、最沉浸式的音乐之旅。
谢幕后,“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受邀走上舞台,近距离欣赏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中国民族乐器。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杨宇嘉连用了十多个“incredible(极好的)”来形容这场演出带来的震撼。爱好打击乐的他,在台上和乐团打击乐声部首席王音睿切磋鼓艺。更多的外国观众第一次被中国的琴弦拨动了心弦,来自韩国的洪原淑赞叹“这场音乐会让我看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尼泊尔籍医生阿思势在上海生活了20年:“我从小就听到关于中国这片神奇土地的故事、历史、文化,美好的音符将我们的情感连接在一起。中国音乐是如此美丽,如果天堂有音乐,我想就是这个声音,有着治愈世界的力量。”
民乐团团长罗小慈不禁哽咽道:“上海这座城市给了我们创新的勇气和底气,我从观众的掌声中感受到了一种心心相印,是中华文化给了我们共同的慰藉。”三年里,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看到无数穿着传统服饰的观众:“《海上生民乐》不说再见,百场为序,明年暑期,上海音乐厅再相见。”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