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梅
剧团七十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悠悠岁月,随着耳边“呜……”的一声火车鸣笛响起,六十多年前的大年三十,我和北京的几个姑娘,跟随上影厂制片主任丁里,第一次来到上海,走进了这座神圣的电影殿堂。
那是1957年刚刚开始,我在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系读二年级。我正在宿舍复习功课,一封信从宿舍门下面塞了进来,一看,信是给我的,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寄出。信里说:谢晋导演筹备拍摄电影《女篮5号》,邀请我演重要角色,三天后会来校接我。三天后,丁里主任果真带了盖着国务院大印的介绍信,领着我到校长办公室办理了借调一年的手续。
来到《女篮5号》摄制组,我第一次见到了大明星刘琼和秦怡。在电影拍摄快要结束的时候,制片主任丁里找我谈话,天马厂(当时上影分为海燕、天马、江南三个电影制片厂)要把我留下来做正式的演员。我说:“不行,我又没有学过表演,要当演员也得上了艺术院校之后才行。”丁里主任三番五次做我思想工作,还说天马厂五花社(导演室的名称)已经一部接一部把我的戏都安排好了。我经不住他的轮番劝说,再加上也喜欢表演,就同意了。从此,开启了我一生的电影演员生涯。
我有幸跟过不少著名导演拍戏,特别是参加过谢晋导演的两部戏《女篮5号》和《红色娘子军》;谢晋导演是科班出身,出了名的严格。参加他的戏,头三个月都是体验生活,和真正的运动员一样训练,与当时的娘子军一样在酷暑下摸爬滚打军训,还要做小品,排戏。
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最多的时候有二百多人。因为同在一个戏,我比较近距离地接触过不少前辈演员。我拍的第二部电影《雾海夜航》的导演石挥,曾是大名鼎鼎的“话剧皇帝”,在不少电影中创作了出色的人物形象,他很风趣,启发演员从不用专业名词,而是用最天然、最生活、最易懂的简短大实话来激发演员的全身热情。在拍《雾海夜航》的时候,卫禹平老师听出我声音的缺陷,主动带我到有钢琴的房间教我发声。
让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我这个从来没有当过干部的人竟然在上世纪80年代当上了上影演员剧团的团长。剧团有许多卓有成就的前辈、艺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异军突起的青年演员和有待锻炼的新人。要当好这个当家人,很不容易。当时的剧团缺少资金,我因陋就简,在小阁楼上搭了个简易录音棚,让演员能参与配音的工作实践;在楼下搭了简易的练功房,使大家有地方进行形体训练;在锅炉房里建个简易淋浴器,使练好功满身大汗的人能冲个澡。我还将十年来自家小院培养的月季花都搬到剧团院子里,自己动手砌了个花坛,美化环境,培养艺术工作者爱美的气质;并鼓励大家,除了演戏,还可以当制片、剧务……要多参加实践。剧团除两间办公室外,都成了各个电视剧组探讨的房间。我想,我们这几个当剧团领导的,能为大家干好后勤就可以了。
时间过得很快,我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现在剧团青年演员比我们那个时候的条件好太多了,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多了,剧团领导的能力、学识、办法也强多了,希望大家多学习、踏实干事,为上影演员剧团新的七十年创造更大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