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让更多人走近上海 “悬疑嘉年华”等你来解谜 七位外国作家今漫步申城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3-09-07
上海写作计划重启,“远方的城市”吸引远方的客人

七位外国作家今漫步申城

阿比尔

克里斯特尔

索夫尼斯

赵燕芬(左)、圣地亚哥 本版摄影 记者 王凯

今天上午,来自埃及、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塞浦路斯的七位作家将在上海开启一段CITY WALK(城市漫步),逛逛陕南邨、步高里,尝尝生煎小笼……这是他们为期两个月的“新上海人”生活的一天。

这七位外国作家是来参加2023上海写作计划的,今年的活动以“远方的城市”为主题。七位外国作家大都是第一次来上海,这里曾经对他们而言是远方,如今他们有机会定定心心感受这座城市的韵味。也许有一天,弄堂里的一声“朋友”,清晨的一客生煎会成为他们笔下的故事。

融入这个城市

时隔三年,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上海写作计划再度开启。2008年起,“上海写作计划”接受国外作家申请,经评审后邀请若干优秀国外作家于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来上海生活两个月。迄今已有来自38个国家的近百位作家来到上海参加这项活动,他们回国后,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在上海的收获、对上海的思念。有人把上海写进书里,有人把上海作家的作品翻译后带回去,还有人舍不得离开把家搬到了上海……

今年来的这七位作家分别是阿根廷作家圣地亚哥、埃及作家阿比尔、德国作家伯恩哈德、新加坡作家赵燕芬、澳大利亚作家克里斯特尔、新西兰作家梅琳达和塞浦路斯作家索夫尼斯。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并不住在豪华酒店,而是住在能自己做饭的公寓里,除了参加上海写作计划的几项集体活动,其余时间他们都是自由活动。

作家们到上海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准备漫游上海了。上海作协的工作人员陪他们买好了交通卡,告诉他们如何搭乘地铁和公交,也教他们下载了各种App,比如可以找到上海美味的大众点评……上海写作计划希望作家们有充裕的时间了解上海的过去和现在,沉浸式地感受上海的烟火气。

作家们很快就熟悉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来到上海的这些天,他们已经跟着手机地图,吃过了小笼,听过了评弹,坐着公交穿梭在林立的高楼间,漫步在披着晚霞的苏河湾,也在法国梧桐下拍照打卡……接下来,他们还要去明复图书馆、赵丽宏书房、复旦大学等地方看看走走。

要了解上海,不只是走马观花,还要和这里的人对话。七位作家在上海期间,将通过与上海作家共同探讨文学的魅力,与读者分享创作感悟与写作经验,朗读作品,拜访作家家庭,与大学和中学师生进行交流、演讲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

感受奇妙之旅

今年主题是“远方的城市”,别人的故乡总是藏着很多很多的故事,难怪每个作家都对上海这座“远方的城市”充满了好奇。

德国作家伯恩哈德是一名德语专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从19岁开始就到处旅行,喜欢探索不同的国家、接触不同的人。伯恩哈德说:“从这些旅游经历中,我可以丰富我的写作素材,到上海也一样。到任何一个异国他乡,都不要做游客,而是做这座城市的朋友、市民的朋友,这样才能体会到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来自塞浦路斯的作家索夫尼斯说自己近期的写作中,地理上的迁徙,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的发展是他关注的重点,他期待“上海给我带来的一切,也希望能作一些探索,更深入地感受这种‘逗留’的经验”。

毫无疑问,在上海两个月的所见所闻,一定能丰富作家们的素材库。近年来开始尝试用中文写诗的新加坡作家赵燕芬对上海生活也充满期待。“英文对我来说是头脑的语言,而中文是心里的语言。”她说,“我会把在上海的体会带给新加坡的读者,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阅读而亲近文学,或许长大后也成为作家,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阿根廷作家圣地亚哥则表示:“能在离家乡很远的城市生活两个月,是非常奇妙的经历,期待未来我能写下在上海的这段奇妙之旅。”

“上海是一座特别具有魅力的城市,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座需要不断深入阅读的城市。”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王伟对7位作家说,“当两个月后你们收获满满地告别上海、告别中国时,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许上海的朋友,会隐隐约约出现在你们的书里。”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