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解锁新场景 感受未来生活 请听,他们这么说 探营科技展 技术新突破 带来澎湃动力
第4/5版:外滩大会 2023-09-07
科技如何在为全球经济与产业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令未来发展更加可持续?

请听,他们这么说

以“科技·创造可持续未来”为主题的2023外滩大会集聚了近20位“两院”院士、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得主,全球超500位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专家学者。今天上午的大会主论坛从技术、产业与未来三个篇章来探讨——科技是如何在为全球经济与产业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令未来发展更加可持续。

丁奎岭:科技可持续发展要做到“顶天立地”和筑牢“两个基础”

如何让科技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第一要做到“顶天立地”,第二要筑牢“两个基础”。

他指出,“顶天”是指持续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的技术难题,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性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持续探索DNA信息存储技术,致力于突破海量数据存储的瓶颈,有望颠覆未来信息存储的模式与形态。

“立地”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依托环交大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近年来,交大师生创立的六十余家企业的估值已经超过500亿元,其中估值超过两亿元的有36家。

而筑牢两个基础,一是指“基础研究”,二是指“人才基础”。

丁奎岭指出,首先是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第二是要坚持筑牢“人才基础”。他表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到底是依靠高水平的人才,当前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强国的实质是人才强国,要构建识才爱才,育才用才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把人才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张人禾:AI时代,高校应借助范式变革推进科研迭代更新

“今年9月1日,复旦大学20年来首次举办户外开学典礼,因为伏羲气象大模型预测,当天不下雨。”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23 Inclusion·外滩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在演讲之初分享了这个案例。

他表示,“伏羲”是复旦基于学校自有云上科研智算平台,训练出的拥有45亿参数的气象大模型,可以成功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每次预报耗时在3秒以内。“伏羲”预报的9月1日天气与当天结果完全一致,不仅为师生带来难忘的青春回忆,也是高校创造全新科研范式的一大体现。

从这个案例出发,张人禾认为,科学发现和人工智能可以互相促进,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科学发现是多方面的过程,涉及几个相互关联的阶段,人工智能可以在每个阶段增强和加速研究,从而重塑科学发现。国外已加速布局,科学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他说。

那么,面对已经来临的“AI时代”,高校应该如何应对?张人禾认为,高校有责任为科学理念的普及、科学应用的拓展、科学伦理的探讨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使得更多的群体、更多的领域共享“AI时代”的红利。

同时他指出,“单打独斗”已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高校应借助范式变革推进科研组织模式的迭代更新,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激发创新突破,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高校还可以拓宽应用场景,持续推进AI时代的应用普及和覆盖群体。

倪以理:下一个十年是中国企业的制胜关键期

“下一个十年,中国会在哪里?中国企业的制胜关键是什么?”麦肯锡中国区主席、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倪以理在外滩大会主论坛上表示,生成式AI将对所有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中国企业的制胜关键期,企业最重要的是选对市场、确定赛道、应对挑战。

“2017年时,我们研究预测自动化对于工作的影响,认为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是缝纫机车工、装配线工人、仓库管理员、公交司机等。如今,半数工作活动被自动化取代的时间,相较之前的预测提前了十年。”倪以理指出,如今麦肯锡研究认为,在生成式AI的影响下,所有行业的生产力都会受到冲击,其中高科技、零售、银行三大行业受到的影响位列前三。

倪以理表示,生成式AI可能会为全球经济增加数万亿美元的价值,同时可能大幅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然而,企业需要改变、适应、重新培训员工,从而使生成式AI和其他创新技术能在企业中落地,而这尤其需要领导力和变革的魄力。

他同时指出,2023年是变革开启的一年,中国企业须重构商业模式,从“随大流、快复制、跑马圈地规模为王”,转变为“修炼内功、深耕细分、有的放矢”,增强研发能力,打造真正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能力。而中国企业大规模转型的关键挑战有四个,包括是否要沿用固有打法、人才和思维是否能转变、创新成果能否获取规模效益、是否具有变革的勇气等。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杨硕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