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瑞
那天经过长阳路上的国歌广场,30年前自己住在马路对面的慧源里,而今老弄堂早已拆迁了,不由得回想起当年国庆到外滩看灯的情景。
老弄堂地处杨浦区靠近大连路,马路对面是虹口区长阳路,再过去到海门路,沿东长治路可走到外白渡桥。乘电车也能到外滩,弄堂口有22路、25路电车。为了国庆节日安全,一般下午5点左右,电车不过外白渡桥了。大杨浦是上海人口最多的区,所以到外滩看灯的人也多。虹口区东长治路和相邻东大名路交通管制后,马路上人流涌动,全家出动,携老带小去看灯。最开心的是小人,骑在大人的肩上一边看灯,一边兴奋地乱叫。看灯之前,不能饱食,也不能多喝水,到时连找厕所都困难。但看灯花费的时间不短,一路走来口干舌燥,那时又没有瓶装水可解渴。我从部队带回一只军用水壶派上了用场。有的孩子嚷着要吃棒冰,大人说挤死人的路上哪有卖棒冰的呀,熬一熬。孩子不高兴了。我说喝几口白开水吧,孩子接过水壶乐了。外滩被人群挤得密不透风,前胸贴后背,转不过身来,哪怕挤脱鞋子也只好算了,见过赤一只脚回家的人。深夜外滩灯灭人空,丢失的男鞋女鞋可以装上几箩筐。那个年代外滩建筑物上彩灯其实也平常,就是在一根长木条上钻孔,装上灯泡而已,楼有多高,木条有多长,行话叫排条灯框。因为沾了外滩集群式经典建筑之美,所以灯光呆如鱼眼照样吸引了大家。
我最难忘的是1989年的国庆夜,这是外滩亮灯的一个标志性转折。现代新光源照亮了外滩建筑群,灯光秀美得让人惊叹不已。市政府大楼穹形球顶,包括顶端的红星,海关大楼的钟楼、墙面、大钟,中国银行大屋顶的翘角,和平饭店北楼尖顶,争相在夜空中展现各自的风姿,新光源引发游人不约而同地发出“噢、噢”的惊叹声。10月1日的大报刊登题为《节日外滩夜,电光交响诗》的通讯报道,赞扬上海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讴歌了攻关小组成员的创造性劳动。当天夜里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晃,34年过去了,外滩夜景由昔日的木条加灯泡,变成了今天的数字加艺术。去年国庆夜,我和友人在浦江的龙船上看外滩,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叹,外滩真美。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微友”周庆熙居然是国庆40周年外滩灯光工程的参与者之一,那年他近50岁。当时上海举行了第一届亚太地区照明年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外滩建筑群天际轮廓线完美,采用先进光源照明将产生轰动世界的夜景效果。老周和他的同事们,接下任务后,拼搏5个月,完成了预计一年才能实现的目标,外滩新夜景提前在国庆前夕呈现在市民面前。
我说那夜,自己带着7岁的女儿正在外滩看灯。但不知道灯彩背后的故事,原来老周你是上海最美景点的首批“点灯人”之一啊!今年是国庆74周年,我们相约陈毅广场,一起好好欣赏新时代的外滩夜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