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 见证自贸试验区从“苗圃”到“森林” “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第4版:上海新闻 2023-09-28

见证自贸试验区从“苗圃”到“森林”

张忠超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保区处副处长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保区处副处长张忠超喜欢夜跑,有时绕着滴水湖刷圈,有时沿着东海畔追风。看着波涛起伏的水面,他时常心潮澎湃,感慨自己就像一滴水,汇入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中,奔涌向前。

张忠超毕业于上海交大物理系,曾是一名物理老师,机缘巧合下,入职自贸试验区,而后又到临港新片区工作。“当老师时是园丁,教书育人。加入自贸试验区以后,就好比在‘大苗圃’里搞制度创新,把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酷爱做实验的张忠超认为,试验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学校实验室到改革开放试验田,施展抱负的舞台更大了。

一路走来,张忠超见证了上海自贸区从“苗圃”发展到“森林”。2013年之后,上海自贸试验区展开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实践,当时在管委会对外联络局的张忠超,和同事们一起走访机构企业,梳理收集案例,编写了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本培训教材《全面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走进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将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田”,上海自贸试验区坚定不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实践。“先入区、后报关”这一贸易监管制度的突破,让张忠超印象深刻。他记得当时有第三方进行了评估,这项制度的推出是最受企业欢迎的,能够节省成本和时间,也为真正实现“一线放开”提供了有效路径和宝贵经验。

2019年,张忠超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保区处工作。这次,他从“后方”到“前方”,向“一线”更迈进了一步。“以前是宣传自贸区的创新成果,到新片区以后,和企业直接打交道,知道发展痛点、堵点,亲身参与制度创新,挑战更大,成就感也更强了。”

2020年5月16日上午,一批来自阿联酋的塑料粒子,顺利进入特殊综保区,这是首票径予放行直通入区的货物……对不涉证、不涉检的货物,不用再填写报关单,可以实现快速提发货,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口岸监管方式迎来大变革,真正实现了“一线放开”。“如果把‘先入区后报关’这项举措看成是一个探路者,那么现在再推出来的‘一线径予放行’等等这些特殊的监管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接力者,继续在这个改革的道路上往前不断地迈进。”张忠超说。

协助海关等监管部门,推进洋山特殊综保区的进一步开放,在特殊综保区处工作期间,张忠超牵头搭建了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他告诉记者,区内在地经营企业应接尽接,径予放行、单侧申报、区内不设账册等海关监管创新都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落地。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的功能业态也纳入一体化平台的模块建设,实现对企业运作的无感监管。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之后,“试验田”的范围不断扩展,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和临港新片区相继纳入,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覆盖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四年时间,临港新片区滴水湖沿岸的空地如今已高楼林立,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张忠超把家安在了临港,扎根奋斗。展望未来,他表示,临港新片区代表国家探新路,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很幸运,我能和自贸区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