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金茂芳,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肖像的原型人物之一,全国“最美奋斗者”,今年90岁。她说:“我从不后悔来到新疆,我们开荒种地,就是为了建设祖国,为了给人们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10月8日记忆版《金茂芳:人生九十,历经坎坷,一身荣光》的核心信息,这让已有五年阅龄的小读者陶辰辰特别感动。
陶辰辰是上海市南洋中学预初一班的宣传委员,在晚报多年读者王圣春校长的热情鼓励下,陶辰辰所在班的少先队中队被冠名为“同舟共济”中队并举行主题班会,共读夜光杯文章,致敬金茂芳奶奶。主题班会前,陶辰辰和其小伙伴叶紫辰(阅龄六年)最关心的效果就是怎样让大家记住金茂芳奶奶,她俩请我这位课外辅导员出场直接解读夜光杯特稿。
在10月12日的主题班会上,我首先向红领巾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因为10月13日是我国第七十四个少先队建队日。接着,我询问是否都去过金茂大厦,异口同声回答都去过。我呼应的是:你们都是金色芳华正茂的年龄!大家再回应:记住金茂芳奶奶啦!
不过,这批十一二岁的少先队员很难想象一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我告诉他们:在50年前,一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可强啦!1973年暑假时我六岁,第一次有了钱的概念:妈妈给了我四分钱,我买了一根棒冰,后来又发现一分钱就能买到我喜欢吃的一小包盐津枣(我数过有三十粒呢)。当年,一元人民币可以采购到四斤鸡蛋或者猪肉;不过,因为短缺经济的社会背景还得凭借蛋票和肉票,我小时候最初每周只能吃到三个鸡蛋。上海是三十年前,才率先在全国取消蛋票、肉票等票证。而金茂芳奶奶使用拖拉机耕耘的是棉花高产地,具体地方是新疆石河子;为后来取消布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学们都知道棉花是纺织原料,自然就理解了金奶奶奋斗青春的非凡意义;而新疆棉花目前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
再谈人民币的原料,我告诉大家百分之九十五是棉花,主产地之一就是石河子;百分之三是木浆和竹子,还有百分之二则是化学添加剂。这让同学们很吃惊,原来没有金奶奶和那代援疆人的杰出贡献,我们就没有充足的衣服和人民币啊!所以,大家特别感谢夜光杯这篇文章引发了新思考。同为晚报多年读者的南洋中学黄慧老师告诉我:她还将在自己执教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继续介绍金茂芳奶奶和人民币的故事;晚报一直是她备课的良师益友!
我把主题班会的情况和夜光杯有关金茂芳奶奶的这篇特稿,传给了远方的上海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和石河子同为北疆区域)前方指挥部。新一代援疆人代表、总指挥董爱华了解后表示十分感动,感谢新民晚报夜光杯对前辈上海援疆者功勋事迹的精彩述说,让正在奋斗着的自己这一代上海援疆干部倍感温暖。董爱华希望:“同舟共济”中队能够继续讲好上海援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