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她进医院的第一件事是扫二维码,无视护士就在她面前,已准备好了递给她体温计。她进景区的第一件事是扫二维码,人工售票柜台形同虚设。她进入公共交通的第一件事,自然也是扫码。便利店、健身房、看展览、餐馆、快递柜,甚至回到小区也要刷电子门卡。进了家门,她可能还会扫一两次条形码,以便查询某样商品的价格或登录产品使用页面。或是发出自己的收款码,以便完成退货或补运费等流程。
人与人的沟通,至少在国内的大部分场景下,都可以用扫码来解决。既然给街头卖唱的小哥打赏是扫码,在小区外蔬果店买一根黄瓜也是扫码,在偏僻山区买土特产也是扫码……她真心希望未来的人生伴侣也能有一个码,扫一下就知道能不能太太平平地共度此生。或是参考蓝牙配对模式——她刚买了三模键盘,可以切换三个设备——在配对之前,设备会给出一串用以确认的数字。这功能比简单粗暴的无线投送要靠谱一点。但也只是一点点而已。
她在相亲角看到过很多二维码,允许你添加对方(多半是当事人的父母),或是进入对方的官网或网店或视频号。没有码的人、物、事,现在似乎都显得可疑,或是没有交换的价值。所以她很希望未来的人生伴侣能有一个码,哪怕只是一个码,让她扫一下就好,甚至不一定要白头到老。
事实上,码带来的确定感才是可疑的。但她和大部分人一样,都忘了质疑这一点,甚至已被数不胜数的码洗了脑。比如说,她买了一款食材包,明明知道该怎样使用,却还是扫一下包装盒上的码,进入一条视频,展现了如何优雅地完成那些动作。这么一个小动作其实涵盖了两三个数码平台的运作,增加的流量、成本和利润都可以数字化,但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习惯性的、不过脑的、无利可图的小动作。
温水煮青蛙,青蛙会死。浸泡在码里的我们没有死,反而觉得很方便。但她马上要去某国出差了,直到临行前半天才想起来自己忘了换外汇。不仅没有目的国的现金,也没有可兑换的母国现金。银行早就下班了,她真希望哪里有个码,能让她扫一下就得到外国现金。或是再厉害一点,扫一个码就能时空穿越,沉浸式,眨眼就到另一个世界,并配备了一切所需物资。如果科技能做到这一点,想必也能扫码进入美满婚姻,沉浸式,瞬间、无痛地拥有几个子女。
很多科幻情节都成真了,但真实的物事一经百千万亿次的重复,就会彻底失去先进感。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使用者们只会麻木地顺从,相关的道德、审美等层面的反思只会是社会学研究者的课题,结果,对于当下进行时态的巨变,当事者的我们往往木知木觉。也许,科技真的能让我们一扫即得美好人生的时候,我们只会觉得那种美好只是最普通的程序而已。
就在她翻箱倒柜找出N年前用的迪奥钱包后,意外发现钱包夹层里还有几张外国小钞和硬币。儿子凑上来问这是什么,她惊讶地意识到这位小朋友从出生到现在,真的,没有摸过钱,更不用说外国的钱了。
这位小朋友上一次让她惊讶的提问是,“妈妈,针是什么东西?”也就是说,当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正在生活中渐渐消失时,要问问孩子。被我们用旧的东西,只有在孩子眼里才是新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