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创新0到1,少说“弯道超车” “神奇纤维”服务国防民生 胶囊引路“隔山打牛”碎结石
第5版:科创上海 2023-10-28

创新0到1,少说“弯道超车”

张炯强

近期,有关华为手机的信息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由此想到一个词语:“弯道超车”。

不知何时起,我们的科学研究乃至科技创新,流行起“弯道超车”。原本是赛车术语,却变成走捷径的意思。问题在于,科学研究当真是过个弯道、加个油门,便能赶超的吗?答案并非如此。

这些年,我国重大成果、专利申请、科研论文“井喷”,但与此同时,许多核心技术始终未能突破,“卡脖子”问题已成为我们科技创新的一只拦路虎。“卡脖子”技术源自原创,源自基础研究,前无古人,哪有“弯道”可超?此类科学研究需要科研工作者成年累月、无数次实验,当然也需要灵光乍现。

科技创新寄希望于“弯道超车”,反映了国内科技界一种浮夸现象:总是希望“拿来主义”“借船出海”,急功近利,试图抄近路、走捷径,甚至投机取巧,不惜弄虚作假。渐渐地,社会公众对科技创新也会产生一种误读。

某位学者在外地做了一次关于“元宇宙”的演讲。现场有人提问:我们的元宇宙技术是否已经是世界第一、超越一流科技大国了?学者不免啼笑皆非:元宇宙的概念、基础研究的强项,是他人提出、在他人手中,我们何谈第一、何谈超越?

人类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基础研究、原创成果都不是可以轻松实现的。我们宣传报道那些得奖的科技功臣,也不能忘记那些扎根于实验室、一次次面对失败的基础研究人员。与那些拥有成果的科研工作者相比,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支持和宣传。

因为,我们尤其需要由0到1的科研人员。他们清楚,0到1,基础科学、原始创新,不存在让你一蹴而就轻易“超车”的“弯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