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辉
肇嘉浜,浜,吴语小河之意。不过沪南之肇嘉浜却是一条不小的河流,其本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流经上海县城,经今卢家湾、徐家汇、七宝、泗泾而达松江。上海开埠前曾是一条重要的运粮河道。开埠后航运功能逐渐式微,20世纪初,市政发展,为利交通,肇嘉浜东段渐次被填塞,筑成今肇周路、复兴东路等路段。西段遂成“断头浜”,打浦桥以西因城市废水排入,逐步污染。肇嘉浜南岸之平江路上设有原江苏交涉公所,故1924年在平江路附近之肇嘉浜上,建成一座新式水泥桥。桥成,有趋炎附势者以其时沪上最高军政长官、淞沪护军使何丰林之名,名之为丰林桥。不久,军阀混战,属皖系军阀之何丰林败走。里人遂以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将其改称为枫林桥,桥南之路亦因之名为枫林路。1937年颜福庆先生在此创建“医事中心”,包括上海医学院及中山医院。
上世纪40年代,肇嘉浜之打浦桥至徐家汇段,岸边灾民聚居,成上海最大之棚户区,污染越发严重,几如老舍先生笔下之“龙须沟”一般。上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发展,1954—1956年人民政府将此河段填没,建成两侧双向行车,中央为街心花园的林荫大道,名肇嘉浜路,成为沪上东西交通干道之一。浜既填没,桥亦无存,唯地名“枫林桥”仍在市民口中流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肇嘉浜路两侧车道拓宽,车行密集。为便于行人穿越,在肇嘉浜路上架设人行过街天桥。近年枫林路、岳阳路间之人行天桥自动化改建成功,不仅两侧各有自动扶梯上下,还有升降电梯可供残疾人士或携带大件物品者使用。
立于过街桥上,可见肇嘉浜路两侧高楼林立,路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昌盛景象。路的南侧,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幢幢颇具特色的赭红色新楼林立;路北中国科学院的一批研究所隐在绿荫丛中;清晨向东望去,打浦桥地区的日月光中心等高楼氤氲在晨曦之中;傍晚向西看,徐家汇鳞次栉比的高楼在晚霞中缓缓地变换着它的晚装。看到的还只是景色,如果再了解些这枫林桥的历史,回忆百年之变迁,沧海桑田,更令人感慨万千。过街天桥皆无专用之名,此桥若需明确表述则为:肇嘉浜路上枫林路、岳阳路间之人行天桥,很不简便。何不称之为“枫林桥”?此其一。其二,此段路街心绿化之地,何不多植枫树,更竖一杜牧之诗碑,以应故事。谅不至于傍晚路上之车行驶至此,众司机皆“停车坐爱枫林晚”,以致交通堵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