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蔚)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与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推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发展活力指数(2023)》昨天发布。该指数以“一带一路”重要港口为切入,提取2013—2022年的集装箱航线数据,分析了中国投资对海上经济带来的推动与助力。
领衔专家、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王列辉教授介绍,港口发展活力指数首次以船舶轨迹大数据(AIS)、卫星夜光遥感数据、POI数据等动态时空大数据为依托,梳理了十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投资的港口项目的发展现状,以期为深化港航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推动港口建设和发展提供“风向标”。
国家港口发展活力指数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港口生产活力、港口运输活力、港口服务活力和港口辐射活力。该指数分析选取中国企业已竣工移交或参与投资运营的港口项目共计50个以及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的港口38个,收集整理2013年至2022年有关数据进行多年度时间序列对比和横向比较。
该指数显示,十年来中国企业承建或投资运营的港口整体发展活力指数快速提升,这些港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非洲和欧洲的港口发展活力指数增长最为明显。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的承建或投资运营付出了努力,为港口城市和东道国带来成倍增长的货运流量,创造出实际的经济效益。2022年每个港口的平均船舶挂靠量是2013年的1.1倍,大中小港口均呈现显著的增长态势。从2013年到2022年,27个中国企业承建港口的平均泊位数量从12.6个增长到19.6个,共计增加187个泊位;港区的平均面积从3.7平方公里增长到5.3平方公里,共计增加43.8平方公里。十年来,这些港口生产活力的提升有助于弥合基础设施能力差距,推动港口所在国家和地区更好融入全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