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草亭杂咏 真实的乡村(外一则) 南小河边的秦腔(油画) 茨菰的若干种吃法 老爸来埋单 古老的夹缬染布 爱与光
第13版:夜光杯 2023-11-10

古老的夹缬染布

楼耀福

读到这么一个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苍南人薛勋郎在乡下亲戚处收购了一些旧时染布,带给在上海的日本老太太久保麻纱,久保拿着其中一条印有“百子图”的蓝夹被惊喜不已,激动地说,这就是史籍中的“夹缬”,她已经苦苦寻找了十多年!

得知夹缬在苍南一带已经停止生产,久保当场解囊资助薛勋郎,希望薛勋郎能召集当地工匠重印夹缬。薛勋郎回到家乡建染坊,买靛青原料,订制雕版,聘请印染师傅,几经奔忙,第一批夹缬产品很快运到久保在上海长乐路的中国蓝印花布馆。

旧时有“四缬”,绞缬、蜡缬、夹缬、灰缬。夹缬历史悠久。夹缬盛行于唐,《辞源》有记:“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白居易有诗“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

唐代的夹缬为彩色印染,其产品五彩缤纷,图案精美。日本正仓院至今珍藏的彩色夹缬,就是当年遣唐使所带回。元明以后,夹缬由多色彩向单一蓝色转化。

夹缬的工艺有三大环节,打靛、刻花版、染色。蓝夹缬的染料来自植物,这与我们嘉定的药斑布的染料大抵相似,采摘蓝靛草,下坑、浸泡、加灰、搅浆、打花、出靛、上缸等步骤,历时20天左右制成靛青,然后将染料分次投入水缸,均匀搅拌使靛青发酵,再用石灰调制,沉淀几个小时,直到最适合染布的色态。

夹缬须用特定的镂刻花板,布匹对折夹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板中间,捆扎后染色,待去掉夹板后,便显出蓝底白花图纹。因夹缬工艺较为复杂,所刻花板费工费时,南宋时,安亭归氏将此法加以改进,用油纸版刻花,反复打磨平整,刷熟桐油,晾干,压平,之后用于印染蓝花布,名为“药斑布”,又名“浇花布”。

也许正是因为安亭归氏的改革,简化了蓝印花布的印染工艺,从而当“灰缬”工艺的染蓝逐步风靡大江南北,而工艺相对复杂的“夹缬”在明代之后渐趋式微。我一直希望有一块旧时的夹缬染布,以填补我蓝印花布收藏的空白,但行脚四方,却一直难觅其踪,没能如愿,抑或也是这个原因。

一日,我应邀在某地作一次关于“土布上的乡愁”的讲演。在讲演现场醒目处的一个籐筐中,有块旧时夹缬染布。我见之,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讲演结束,主人引我在她的布品陈列室参观,我又发现了夹缬染布,裁剪后裱装在镜框里,宛若一幅生动的戏剧人物画。

主人对中国布衣锦绣的痴迷,我是有所知的。比如她曾收藏近百匹旧时缂丝和苏州刺绣,那是一位台湾收藏家转让的。又比如,她也收藏相当数量的苗族绣片,当她将这些华美元素与现代时尚服饰结合,出现在上海时装周的走秀T台上时,引起令人惊叹的瞩目。此时,她收藏的夹缬蓝印花布展示在我面前,无疑又是一次过瘾的视觉享受。

夹缬蓝印花布的图案极为丰富,除了福禄寿喜和表现吉祥的花鸟人物外,更有源自京剧、昆曲等戏剧题材花案。如果你是一个戏曲爱好者,也许会从中读出《白兔记》《蜃中楼》《西厢记》等戏文故事来。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缬还是温州地区农村婚嫁的必备之物。“百子被”“龙凤被”“状元被”等图案,都被赋予了喜庆色彩。为什么有那么多戏剧故事的图案?也许最初雕刻夹缬花板的匠人是个戏迷。

流传千年的夹缬染布,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民间工艺,对研究我国农耕社会百姓生活、民俗风情具有重要意义。所幸在夹缬消亡一段时期后,现又重显光彩,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道我对夹缬蓝印花布的喜爱,几天后这位夹缬染布的收藏者来看我,带来的伴手礼是一幅旧时蓝夹缬被套,厚重,沉甸甸。我欣赏着图案中寥寥几根线条勾勒出的戏剧人物顾盼有情的神态,满心喜欢。此后,凡有兴趣相投的朋友来,或者我去图书馆、学校、乡村讲土布,我会得意洋洋地显宝:我有一块夹缬染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