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穆斯塔法·艾哈迈德  中国是埃及人民眼中最友好的国家 瑞雪·墨菲  中国的发展让我有了更多想做的课题 研究中国 启迪世界 成就未来 卜正民  “局外”“局内”两种视角融合才能了解中国全貌 用脚探索上海 用心感知中国
第2/3版:要闻 2023-11-24

卜正民 “局外”“局内”两种视角融合才能了解中国全貌

卜正民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深灰色西装、淡蓝色衬衫,尽管满头白发,却打理得整整齐齐。和蔼的笑容平易近人,言辞中还藏着几分幽默感,这位72岁的学者正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本届中国学贡献奖得主卜正民——西方汉学界、中国史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之一。

11月23日至24日,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昨天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武与卜正民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对谈。

卜正民以研究明史著称,却不拘于明史,还涉猎中国自13世纪至20世纪的诸多议题。《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等著作已成为海外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

近年来,卜正民出版了《伟大的国家:中国和世界》一书,用横跨8个世纪的13个瞬间,反映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历史关系的重要面向。在他的自身定位里,他既是中国史学者,也是世界史学者。把中国视为世界的一部分,是跨越他很多本著作的主题。

对谈伊始,卜正民谈及对于世界中国学的理解:“中国学有两种,一种是在中国的中国学,另一种是在外国的中国学。我作为局外人,和中国同仁们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不同,但每一个国家与文明都需要‘局外’与‘局内’的观察者,这两种视角相互融合,才能了解中国的全貌。”

明代中国的起点在上海。作为深耕明史研究的学者,卜正民与上海也缘分匪浅。1975年,卜正民作为交换生在复旦大学留学时,喜欢去福州路的旧书店看书,埋下了做中国研究的种子。近50年后,卜正民又在上海获得中国贡献奖的殊荣。“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没有高楼大厦、人潮汹涌,与如今的上海完全是两码事。”卜正民感慨,“现在从宾馆看外滩,让我想到纽约。”

对明史研究的偏爱,源自于明代中国人与欧洲人交往的开端。卜正民秉持观察中国与欧洲关系演变历程的想法,投入到明代中国的研究中,至今也未曾离开。“16世纪时,中国与外国都经历着各自的一段历史,但却共同走向了21世纪。因此,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非常必要。”于是,他将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下,写出众多面向海外读者的经典书籍,如《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重建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联,邀请外国读者进入中国历史。

“作为学者,我最关心的是,中国和世界应该互相理解。”卜正民认为,西方人应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历史,中国人也应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历史。面对将整个世界分成不同阵营的趋势,去除对于其他国家的偏见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本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