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国内同行专家担任评审的复旦版《2022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复旦版《2022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在上海发布。这是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开展的公益性项目,也是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连续第14年发布。
■全国共有100家医院进入“复旦版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45个专科(前10名)榜上有名。
■上海有三家医院排名进入前十:瑞金医院(第四)、中山医院(第五)、华山医院(第七);
■上海八个专科荣登专科榜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感染专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病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儿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
从关注人的生命,到更关注生命的质量
今年复旦版《2022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评选——
■增加3个学科:疼痛学、运动医学和罕见病学;
■专家评审学科从一开始的18个,前些年的42个增加至今年的45个。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说,以往临床医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而现在更关注生命的质量。就疼痛学科而言,尽管它是从麻醉科分离出来的,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麻醉学科解决的是手术中病人的疼痛,而疼痛学科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病人的疼痛问题。如今我们面临慢性疼痛、癌痛的病人越来越多,缓解疼痛日趋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马柯教授说,疼痛学科是特有的一个学科,它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的微创介入技术,具有人文关怀特色,是医学发展至今,社会需求广泛的一级临床诊疗学科。疼痛学科未来必将成为更加微创化、智能化、整体化的现代医学学科,可为更多慢性疼痛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疼痛医疗服务。
随着医学的发展,应用运动处方来解决人们运动中的受伤问题,已成为专业人士面临的重要新课题。今年《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新增运动医学科的初衷就是希望加强学科建设,告诉爱好运动的人防患于未然,如何通过运动增强健康,如何通过预防措施,避免运动中不该发生的劳损和受伤。
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还将罕见病科纳入专科榜,也是为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与之相关的临床遗传学、临床免疫学的融合和发展,更希望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罕见病研发机制,让医保部门与相关药企携手,提升医疗水平质量、让罕见病患者吃得起药。
“多地开花”,北上广“三足鼎立”局面打破
从本年度百强医院榜单来看,北上广医疗高地优势已被“新兴力量”进一步打破,“三足鼎立”局面已呈现“多地开花”之势。
■如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复旦版《2022年度全国医院综合排名》中均已跻身前十名。
这些不同区域医院的快速成长,与这些医院十余年来持续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大力度”投入医学科技、人才建设资金等密切相关。记者也观察到了排行榜中的“黑马之谜”。高解春说,“黑马”的出现,与这一年纳评学科的新增有关,如当年邵逸夫医院成为当红“黑马”,就与这年新增了全科医学,并与该院该科名列前茅有关;再如,今年中日友好医院、南昌大学附一医院可能成为“黑马”,也与增加了疼痛科,并与分别名列第一、第二名密切相关。出现“黑马”的第二个原因是,如某医院引进了一名“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流动会带动学科建设。第三个原因则是院士的加入、国家奖的获得和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发表等。
十年回头看,复旦版排行榜变化很大
2010年12月以前,中国医生和医院管理者对什么是“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的标杆作用”认识还很模糊,中国患者得病后,想找一个好专科、好医院就诊,似乎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为他们掌握的医疗资源极其有限。2011年3月,聚集于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一批专家学者在高解春教授的带领下,经过5年锲而不舍的工作,让我国首个《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得以发布。
高解春说,走过14年,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初心”和宗旨是为学科建设树一个标杆,一直强调专科排行榜更具意义和权威;相同学科间互比高低,如各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内科相比,疼痛科与疼痛科相较,很容易见上下;而各医院专科排名的总成绩分别叠加,就会“诞生”一个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社会大众普遍关注复旦版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但希望大家更关注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
十余年来,全国各大医院院长始终关注的也是每家医院各专科排名的变化。如今排行榜与发布初期相比,前十名中,除前三名无变化外,第四名至第十名已有很大变化。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引导下,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大医院的重视。
■复旦版医院排行榜主要围绕临床声誉“做文章”,临床创新、学科影响、病人感召力、学会任职、科研产出等叠加效应都会对学科声誉的排名产生巨大影响。
■从可及性来说,已对我国所有医院(包括部队医院)实行“全覆盖”,这有利于患者在全国任何区域找到一个心仪的医院、适合的专科就医看病。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孙国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