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洁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剧目,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会《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已落幕,却余味悠长。它的探索更在舞台之外:用东方美学描摹自然与生命本真的音乐观念,探索当代国乐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结的呈现方式,为“上海出品”的海派民乐提供全新的声音样本。
《云之上》是一部当代民乐合奏作品,通过突破固有的演绎形式,实现独具个性的声场空间表达。步入演出现场,在剧场中央搭建的巨大方形舞台上,演奏家们围坐成一个圆圈,相向而奏,歌者在舞台侧面遥相呼应,形成且歌且奏、亦鼓亦乐的听视觉现场。不同于传统镜框式舞台,《云之上》由方形舞台与圆形声场构筑起的表演场域,呼应着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凸显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特殊理解。音乐现场采用360度沉浸式圆形声场布局,打破平面和单向听觉概念,形成声场的多维度汇聚和演奏的空间流转。环坐于四周的观众,从“听”音乐会转化为“全息式”的深度体验,感知新鲜独特的气息。
《云之上》的难度与挑战在于文本化的音乐创作,以及非常规的演奏技法、多种乐器音色融合与多声部旋律交织,这些都对艺术家们的现场演奏技艺与相互协作能力具有极大的考验。除了不设指挥,乐团还突破民族管弦乐队的常规布局,相同声部的演奏家并非比邻而坐,而是呈对角关系的两两对阵排布。一方面,旋律在乐器声部之间轮换交替,有效形成声响上的对称感与空间上的流动感。另一方面,去除以指挥为中心的表演惯性,让音乐本身成为关注点,演奏家们必须彼此倾听、默契配合。
根据史料记载,反映了远古先民的原始歌舞礼仪大多是在圆形空间场域进行。因此,与其说《云之上》突破传统,似乎更是一种追溯传统、回归自然的时代转向。
如果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交响化追求,或者小型民族室内乐的重奏组合音响思维相比较,《云之上》绝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从乐器选择到音色表达,都凸显了当代民乐融合创新的包容度和根植传统的自觉性。由14人组成的乐团,现场演绎113件中外民族(地区)乐器,包含弹拨乐(琵琶、柳琴、阮等)、吹管乐(笛箫、尺八、唢呐、管子等)、打击乐(扬琴、桑图尔、中国大鼓、巫毒鼓等)和1架手风琴。每位演奏家至少演奏两三种不同乐器,看似是人数不多的小型乐队,音响却成倍数发展为大型合奏乐的效果。整个音乐现场有着传统民乐的线性旋律线条,又有着现代民乐的立体式音响变化。全场唯一的键盘乐器手风琴担纲了重要角色,不仅成为音响结构的低音支撑,还能为过渡各声部乐器音色差异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这件西洋乐器源自中国民族乐器“笙”的发声原理,是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结晶。作曲家熟知并且精通手风琴的演奏密码,通过巧妙使用风箱演奏技巧和运用现代演绎手法,赋予其创新音色的多样化表达。来自伊朗的桑图尔(扬琴的祖先)音色清亮迷人,充满超自然的东方神韵……形制多样的乐器和丰富多彩的音色,犹如打开了世界音乐的月光宝盒,体现以全球化视野探寻民族音乐的传承与表达。
李泽厚先生说“中国艺术的秘密在于瞬间永恒”,它阐释的核心问题是对时间的超越。《云之上》演出历时大约70分钟,没有标题,不分乐章,意指生生不灭、无限延展的世界观。通过不同性格和性情的音乐意象,表达“乐者,音之所由生也”的音乐思想,诠释音乐的审美意象与人的情感产生互动。由一声声叩击心门的鼓声开始,描摹生命本源的宇宙心跳;由排箫、笛子、手风琴、雨棍等多种乐器,模拟出大自然中的鸟鸣、风声、雨声和水流声;人声吟唱出极为纯朴的古老音调……在多重维度的声响氛围中,观众已经不知不觉踏入这场灵动而奇幻的生命旅程。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以心灵点化而成的生命境界,不仅是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的价值所在,也是中国艺术审美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整部作品的音乐语言简约朴素,情绪细腻多变。片段式、动机型为主的曼妙旋律穿插交迭,如同人类情绪的起伏跌宕,又如同万物生灵的瞬息变化。
《云之上》音乐现场是民乐创新的又一次尝试,它充分发挥了民族乐器独有的音色特性,体现出海派民乐融合包容创新的文化内涵。通过追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寻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坚定文化自信。基于随心随性、纯粹本真的音乐理念,打破固有的惯性思维,建构起全新的观演关系。每一位演奏家需要敞开身心、彼此信任,观众与艺术家彼此联结,通过音乐带来的无限想象达到心灵互通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