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阿拉放心了,诊所继续开了,看病方便多了……”几个月前,家庭诊所房子租赁到期要关门的传闻,让居住在东江湾路580弄的张玉英老人一直悬着心。76岁的张玉英,患有高血压、房颤等疾病,开在家门口的欧阳社区模范家庭诊所,对她来说再方便不过。现在她放心了。
虹口区欧阳路街道面积只有1.6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多人,是典型的“三缺一多”(工业、商业、公建配套资源缺,小小区多)居住型社区。社区存在着“老旧密小”(老龄化高、房屋老旧、人口密度高、人均住房面积小)特点,85个小区囊括了几乎所有类型的房屋,社区治理难度较大。
在走访中发现问题
走访联系居民可以说是社区工作的“基本功”,怎么“走”才能走进社区居民的心坎里,这成为了欧阳路街道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重点课题和有力抓手。为在居民区深入开展“四百”(“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走访,结合工作实际,欧阳路街道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及时了解居民多元化需求,整合社区各类治理资源,营造宜居城区人居环境。
模范居民区有4900余名居民,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800多人。由于这里处在辖区的最北边,在虹口足球场和鲁迅公园的夹角处,多年前老年人看病配药,最近处也要走上40多分钟,且没有直达的公交车。街道为了方便这部分居民的就医问题,在东体育会路上的华能公寓开设了社区家庭诊所。
社区走访是途径,重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难题。走访中,模范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陶涛了解到,社区家庭诊所五年的房屋租赁期今年内将要到期,由于在续约租赁费用上,相关单位和房屋出租方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眼看诊所即将关闭,附近的居民心急如焚。“居民的诉求,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方向”,得知续约遇到了瓶颈,街道相关科室在各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急群众所急,多次与租赁方协商,以诚心打动了对方,续约才最终得以成功。
直面社区治理痛点
欧阳路街道从区域实际出发,围绕党建、治理、文化、服务、平安五个维度打造“五维”诊断体系,通过为各居民区把脉问诊、精准画像,绘就“社区治理五维诊断图”,直面社区治理痛点。
董家宅居民区以商品房小区为主,走访中,居民区干部了解到,居民对文体活动有较大需求,仅凭居委现有的活动场地,无法满足活动需求。如何满足居民的需求,提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结合辖区内企业相对较多的特点,因地制宜,发挥周围人才公寓、楼宇、新建园区、沿街商铺等资源优势,通过走访周边企业,和企业开展共治共建活动,打造“商居联盟”。
盘活围墙内外资源
位于曲阳路1号的华尔福公寓,是董家宅居民区内一家新型酒店式人才公寓,各方面的硬件配套设施相当齐全。公寓二楼设有休闲区、阅读区、健身房、会议区等300平方米的开放式空间,可以为社区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经过沟通,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公寓活动场所定期对董家宅的居民免费开放,其间由居民区安排一名志愿者负责维持秩序,文明使用活动场所。居民戴淑珍告诉记者,现在居民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邻里之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社区氛围变得更有活力,邻里之间关系也更和睦了。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吴迪介绍,“五维”诊断体系希望针对商品房类社区的“商品房冷漠症”,盘活围墙内外资源,成为“活力社区”;针对已更新成熟类社区,实现“温度社区”;针对正在更新类社区的“公共意识缺乏症”,凝聚居民认同感,打造“美丽社区”;针对老旧破小类社区的“无物业失管症”,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欧阳路街道践行“四下基层”,深化“四百”大走访,不断激发活力,创新机制,让居民区更有能力、更有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打造居民理想的“幸福社区”,筑牢社区治理底盘。特约通讯员 龙钢 本报记者 解敏